**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古代中国有外科手术吗? 1865年8月12日,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抗菌手术。许多人不知道,西方医学中抗菌手术的历史实际上只有短短100多年。 在1865年之前,西医并不认识到手术中抗菌的重要性,结果导致手术过程中高死亡率和致残率。 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与狼共舞》? 其中邓巴中尉为何如此畏惧外科手术,宁可选择故意骑马冲锋,甚至被敌人一枪击中致死? 除了不愿失去一条腿之外,邓巴深知,当时的截肢手术死亡率极高,存活率几乎为零。 在南北战争中,共有75万士兵死亡,其中令人震惊的是,三分之二的士兵并非直接死于子弹,而是死于伤口感染。 更糟糕的是,许多枪伤本来并不致命,但野战医生的手术却使得这些伤员失去了生命。 当时的军医回忆道:我们进行手术时使用的工具都是血迹斑斑的旧外套,甚至有脓液。器械也来自未经消毒的箱子,如果工具掉在地上,我们只是将其放在水中清洗,然后再使用。手术一个接一个,期间从不洗手。 另有一名医生多年后回忆道:当时医生经验不足,护理系统也不完善,许多手术都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进行。没有意识到卫生的重要性,结果导致大量坏死性筋膜炎,也就是坏疽,这种病通常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病人的伤口被缝合后,充满了脓液,周围的肉组织变黑腐烂,几乎一半的病人死于坏疽。 这些军医被愤怒的士兵们称为屠夫和刽子手,他们的恐怖程度远远超过敌人。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也时常发生类似的情况。 比如,蒙古骑兵在作战前会故意将箭头浸泡在污物中,比如马粪和马尿,目的就是让箭头即使不致命,但能够引发严重感染。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都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且深受诸葛亮的重视。 然而在北伐时,张苞因追杀魏将郭淮和孙礼,不幸连人带马跌入山涧,头部受伤。这本来并不是致命伤,按理只要好好休养就能恢复。 但不幸的是,张苞在头部受伤后感染上了当时无法治疗的破伤风,很快就死去。诸葛亮听到噩耗后悲痛欲绝,悲伤得吐血晕厥。 约瑟夫·李斯特在多年的外科实践中发现,皮肤没有破损的骨折病人一般不会发生术后感染。 由此,他推测,感染可能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那时,英国的外科医生普遍关注到这个问题,尤其是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在1864年发现微生物的存在,为李斯特的猜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李斯特提出,在手术前后必须进行彻底消毒,并在1865年8月21日的手术中使用了石炭酸作为消毒剂。 李斯特进一步提出了几个重要措施:医生必须穿白大褂,手术器械要经过高温消毒,手术前医生和护士必须洗手,病人的伤口需要消毒后绑上绷带等。这些方法显著减少了术后感染的发生。 1867年,李斯特将消毒手段扩展到输血和输液中,从而大大降低了败血症的发生率。 这些措施立竿见影地降低了手术后感染的比例,手术成功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术后死亡率从45%降至15%,使外科手术成为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西方直到160年前才解决手术感染问题,中国古代又是如何应对的?中国中医有外科手术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手术的种类比较有限。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尸体的完整性,解剖尸体被视为大罪,甚至会受到极刑处罚。 因此,许多西方人认为,如果中医没有足够的解剖学知识,就无法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从而不能进行外科手术。 然而,史书上确实记载了一些中医的外科手术。 其中最早的中医外科手术记录来自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华佗在魏、蜀两国行医时发明了麻沸散,一种酒精麻醉药,使病人在进行刮骨疗伤和剖肚清肠等外科手术时能够忍受手术的疼痛。这些手术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有记载。另外,《史记·扁鹊列传》提到,黄帝时期有名医俞跗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华佗曾为司马师进行目瘤切除术,当时司马师只是一个婴儿,手术非常成功。 如今推测,这种目瘤切除术可能是切除肉瘤或赘生物等简单的小手术。 明代的医书中也有关于鼻息肉手术的记载。这类手术使用细铜箸将鼻痔取出,这种方法相对简单,适合古代的技术水平。 由此可见,古代中医确实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手术却没有详细记载。 今天常见的阑尾切除、胆囊结石、腹膜炎、妇科剖腹产、肿瘤摘除等手术,古代都没有类似的手术方式。 此外,古代中医在治疗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方面,能力也十分有限。 例如,我的朋友在骑公路车时摔伤了手臂,诊断为粉碎性骨折。医生在手术中取出了很多碎骨,并告诉他:你这个伤放在100多年前,只能做残疾人。 中医确实有关于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记载,《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血不绝,不绝者,不得安。 然而,尽管有这些文字记载,却没有实际的手术记录。 直到明清时代,绝大多数中医并不推崇外科手术,认为服药疗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除非是万不得已才会考虑手术。 18至19世纪间,江苏青浦的外科名医朱费元指出,手术可能会伤及病人的元气,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他认为,手术对病人的伤害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朱费元留下的大量病案中,都采用了内科治疗方法,并明确表示外科手术毫无益处。他总结道:不用刀针之尚不失为王道。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中医学界非常普遍,许多人对外科手术持排斥态度。 王燕昌是河南固始县的世医,他记录了自己所见的外科手术,其中描述了许多因手术失败而导致病人死亡的情况。他认为,手术往往只会加速病人的死亡,增加病人的痛苦。 即使是一些较小的手术,例如乳腺肿瘤切除,古代也只有在生命危在旦夕时才会进行。王懿荣之妻便因乳腺癌晚期,最终在进行手术时因失血过多而去世。 总结来说,古代中医确实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两种方式,但外科手术普遍被排斥,直到现代才逐步发展和完善。 **声明:** 本文参考了相关资料和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