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听着挺让人跌眼镜的:“宁娶风尘女,不娶二婚妻。”
这话从哪儿来,为啥流传那么广,里头到底藏着啥说道,这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
您瞧着吧,这事儿不简单,背后是一连串古人的心思和活法儿,特别是对女人,那讲究可太多了。
您一听“青楼女子”,可能立马想到那些小说戏文里头,你侬我侬、风花雪月的场景。
可实际上,历史上的青楼,那可不是只有莺歌燕舞那么简单。
拿唐朝宋朝来说,那时候的青楼女子,身份多了去了,有官家管着的“官妓”,有私人开的“私妓”,还有在市面上讨生活的“市妓”,甚至连宫里头都有“宫妓”。
这些女人,绝大多数都是被生活逼得没办法,身不由己地进了这个行当。
就拿唐朝那个写诗写得好的薛涛来说吧。
她出身好,长安城里书香门第的闺秀,八岁就能作诗,聪明得不得了。
可她父亲一去世,家里没了顶梁柱,十六岁的她,一下子就掉进了乐籍,成了官家管着的歌妓。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酸,可薛涛没被这命运给压垮。
她靠着自己肚子里那点墨水,还有写诗的本事,跟当时的文化大家,像元稹、白居易、杜牧他们,都能唱和诗文,人家都挺瞧得起她。
她还弄出来一种特别漂亮的彩色信纸,叫“薛涛笺”,当时可流行了,文人雅士都爱用。
您想想,在那个规矩森严的年代,一个被归到“贱民”里头的女子,能混出这样的名堂,那真是不多见。
再说说宋朝的琴操,也是个让人感慨的人物。
她原来也是大户人家的千金,从小读书写字,受的教育好得很。
结果呢,家里突然出了事,十三岁的琴操就被连累,发配到杭州的歌唱院,成了歌妓。
到了十六岁,她随口一首《满庭芳》,就把在座的人都给惊着了,连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都忍不住要跟她聊聊天,把她当成自己的知己。
这些在青楼里头的女子,虽然身陷泥沼,可她们心里头,都藏着对自由、对尊严的盼头。
很多人,骨子里都希望有一天能摆脱这个身份,做个正经人家的姑娘。
您看看民国那些报纸,甚至有青楼女子直接登广告,就为了找个人帮她脱离苦海。
她们想的,真不是什么荣华富贵、纸醉金迷,而是想回到普通人的生活里,堂堂正正地过日子。
跟那些青楼女子被逼无奈不同,古人嘴里那个“过墙妻”,说白了,就是背叛了婚姻的女子。
在古代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本来就低,结婚这事儿,也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旦嫁了人,那可就得“从一而终”,得守妇道,好好相夫教子。
可总有些女子,明明是家里的正妻,家里也挺安稳的,却偏偏不老实,偷偷跟别的男人来往。
这种事儿,在古代社会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更看重“从一而终”的妇德。
一个女人要是背叛了丈夫,那可就触碰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这影响可就大了,不光是她自己个人的事。
这“过墙妻”的行为,不只是个人道德问题,更会牵连到两个家族的名声。
在古代,家族面子看得比天还大,女人出轨,那是天大的丑事,不光会让自己的娘家丢脸,甚至连男方家族几代人都抬不起头来。
这种影响太深远了,所以古人觉得,“过墙妻”比“从良妓”更让人无法接受。
古代社会,等级制度那是相当森严,“士农工商”各就各位,谁也别想轻易越线。
妓女这种身份,被划到“贱民”里头,社会地位甚至比种地的农民还低。
朝廷对她们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不能随便出门,不能穿得太漂亮,住的地方也有限制,官妓还得按时去报到,要是私自逃跑,那惩罚可严厉了。
不过,您说也奇怪,她们社会地位那么低,可有些有才华的青楼女子,却能跟那些大文人平起平坐,一块儿喝酒写诗,成为精神上的伴侣。
她们不光是会唱歌跳舞,更是才情和智慧的象征。
这种看起来矛盾的现象,反映出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复杂性。
一方面,严苛的等级制度把她们压在社会最底层;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需求又给了她们展现才华的机会。
那些原来出身官宦世家,后来沦落风尘的女子,她们的文化修养往往比普通人家的小姐强得多,自然也就更容易得到文人的青睐。
古人选媳妇儿,虽然也看门第,可他们更看重的,还是一个人的品德。
一个人的出身是没办法选的,可她的品德怎么样,那就能看出她骨子里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那些“从良妓”,虽然出身不好,可大多数都是被逼无奈才入行的,她们心里头一直都向往着美好的生活,想重新做人。
她们在困境里挣扎求生,努力攒钱赎身,这种向善的劲头和对人性的坚守,真的挺让人感动的。
她们是命运的受害者,渴望得到救赎的心情,让她们的品德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加珍贵。
反过来再看那些“过墙妻”,她们本来身份正当,家庭也挺安稳的,可偏偏主动选择了背叛。
这种背叛,不是生活所迫,而是心里的贪婪和不知足。
在古代社会,把“忠孝节义”看得比啥都重,妻子不忠,那就是彻底背叛了“节义”,这种道德上的污点,可比社会地位低下更让人无法接受。
所以,这句“宁娶风尘女,不娶二婚妻”的老话,实际上是古人对品德和选择的一种深刻看法。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出身再不好,可要是能心存善念,积极向上,她的人格光芒依然能被大家认可;而那些条件优越,却主动违背道德规矩的人,就算身份再高贵,最后也得被大家瞧不起。
您瞧这老话,初听有点刺耳,可细想起来,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的道理:人品这东西,比你的出身可重要得多。
这话不光是古代社会特殊环境下的产物,更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地域的价值观。
在咱们现在这个五花八门的世界里,可能不再有古代那么多的道德束缚,可对人性的善恶,对自己的选择负不负责任,还有对品德的坚持,这些依然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句老话提醒我们,不管走到哪一步,心里的选择和对良心的坚守,那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