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每一位开国将领都有着各自传奇的人生经历,而这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1955年授衔的结果。比如开国少将曾保堂,很多人认为他凭借一次阻击战,把自己从开国大校晋升为开国少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就来为大家讲一讲我的看法。
1948年11月,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迎来了最后一场——平津战役。为了争夺战场的主动权,毛主席亲自作出了部署,命令华北三兵团进攻张家口,吸引国民党军第35军的增援;与此同时,华北二兵团和东野先遣兵团要切断平张线,阻止第35军撤回北平,完成对第35军的包围。 第35军是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的主力部队,若能够成功包围该军,傅作义便难以决定是否南逃,从而使得平津战役的主动权掌握在解放军手中。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华北二兵团和东野先遣兵团未能及时切断平张线,导致傅作义指挥第35军撤退至北平,而华北三兵团也未能阻止他们的撤退。 换句话说,在张家口到北平的这一段路上,解放军并没有主力部队进行有效的阻挡,这让第35军的撤退变得几乎毫无障碍。如果第35军顺利撤回北平,解放军在平津战役一开始便可能陷入被动,局势将十分不利。正因如此,毛主席给华北二兵团发出了一封措辞极为严厉的电报,命令他们务必阻击第35军。 此时,华北二兵团司令部收到了两条信息:一条是好消息——有一支部队挡住了第35军撤退的道路;另一条是坏消息——这支部队正是华北二兵团第四纵队第十二旅,而旅长正是曾保堂。于是,司令杨罗耿一方面指示其他纵队加快进军速度,另一方面要求第十二旅坚决阻击第35军,务必等到主力部队赶到。 然而,第十二旅的兵力仅有不到五千人,而他们要对抗的是一支拥有15000人,并且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精锐部队。更为严重的是,华北二兵团主力虽然加快了行军速度,但最早也要一天才能赶到,这意味着第十二旅将面临至少24小时的单独作战。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第十二旅在旅长曾保堂的指挥下,采取了梯次防守的战术,并事先破坏了公路,尽力延缓敌人的进攻。12月7日清晨,35军对第十二旅的阵地发起了进攻。第十二旅的指战员们沉着应对,顽强抵抗,凭借梯次阵地的布局和集中的火力,加上近距离的白刃战术,一次次打退了35军的进攻。 经过一天半的激烈战斗,第35军的进攻仅仅推进了不到四公里,未能突破第十二旅的防线。最终,他们只得在夜幕的掩护下撤回新保安城。第十二旅则趁夜修整阵地并防备敌人夜袭,但由于种种原因,第35军并未发动夜袭。到了12月8日凌晨,第四纵队的主力终于赶到了第十二旅阵地。 第四纵队的主力到达后不久,华北二兵团的主力也及时赶到,第十二旅的阻击任务圆满完成。凭借这一成功的阻击,华北二兵团、华北三兵团和东北先遣兵团迅速完成了对第35军的合围,解放军成功获得了平津战役的战场主动权,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解放战争期间,一般情况下,旅级指挥员在1955年授衔时大多为大校,而曾保堂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因此,许多人认为他获得少将军衔的原因,就是他在阻击第35军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为平津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不过,评定军衔的标准是综合考虑的,成功阻击第35军仅仅是曾保堂获得少将军衔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