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进行战略性撤退,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长征,整个过程长达两万五千里。 到了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成功到达陕北根据地,并与当地的红军胜利会合。 然而,很多人可能会疑问,既然中国有那么多地方可以选择,为什么红军偏偏选择了条件极为艰苦的陕北呢?
当时,长征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确保红军能够生存下去。因此,目的地的选择并非可以随意决定,特别是南方地区,国民政府在南方的军事力量部署十分强大,沿途布满了重兵,显然不适合红军经过。 事实上,红军内部曾讨论过多个方向的战略转移方案。其中有提议去湘西,打算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合。然而,湘西位于南方,正好处于国民政府的防线内,沿途的重兵布置将会使得红军很难顺利通过。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武器装备落后,面对强敌作战非常困难。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的8万大军被削减至仅剩3万,伤亡惨重。此时,红军的军事指挥亟需调整。 在四渡赤水之后,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红军内部提出了三个战略方向:贵阳北部、云南东部和四川西北部。 当时,有人提议攻占四川,但由于川军的战斗力较强,红军指挥官认为不如直接北上进入陕北。陕北的国民党军力量较弱,经过一番讨论后,红军决定带领8000余人顺利北上,最终与陕北的红军成功会合。这一决策标志着红军战略方向的最终确定。 实际上,决定北上陕北的原因,部分来自红军战士梁兴初的侦查报告。他带回了一份报纸,内容显示:在陕西北部,有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以及上百万民众的革命根据地,并且这些根据地非常活跃。这条信息为红军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报纸中还透露,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已经与红26军成功会合,这更加坚定了红军北上陕北、与当地红军会合的决心。 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他们才意识到,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对于红军来说,竟然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成为了他们建立新革命根据地的摇篮。 陕北之所以成为红军的风水宝地,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陕北的革命基础非常好。前文提到,红25军和红26军已经在该地区扎根多年,并且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刘志丹和谢子长等人也在陕北地区建立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一旦北上,就可以与这些部队顺利会合,占领整个陕北和陕中地区。其次,陕北正好是国民党军统治最为薄弱的地区。国民党长期经营南方,南方几乎成为了国民党的地盘,因此不适合红军的驻扎。而陕中、陕北地区,由于国民党在此缺乏有效控制,成为了红军发展的理想之地。 第三,陕北的地形地势非常适合防守。该地区山脉连绵、沟壑纵横,易守难攻,几乎不可能被敌军轻易突破,因此十分适合红军驻扎与发展。 此外,陕北地处北方,靠近苏联,这为红军提供了从苏联获得武装、资金、药品等援助的便利。 然而,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大军的补给、武器、弹药和药品都面临巨大压力。红军只能自力更生,开始在陕北建立兵工厂、耕种土地,甚至开垦了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南泥湾。 到了1937年10月,共产国际提供了80万美元的援助,这对当时生存条件极其艰苦的红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得知这一消息后,红军指挥官精神焕发,并且收到了来自共产国际的正式信件,这使他们暂时松了一口气。有了这笔资金,红军将士们成功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季,并依靠这笔援助击退了国民党军数次的进攻。 总结来说,红军选择长征进入陕北,是因为南方已经被国民党的军阀分割,且这些军阀虽然不一定会消灭红军,但绝不允许红军进入自己的地盘。而陕北地广人稀,军阀难以集结大军围剿,几乎没有有效的统治力量,这使得陕北成为红军最佳的战略选择。这一决策不仅奠定了红军北向发展的基础,也为日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