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华国锋与叶剑英等领导人携手合作,成功打破了“四人帮”的控制。这一历史性事件发生后,华国锋和叶剑英一同前往西山的叶剑英住所,举行了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在会议上,华国锋首先提出,由叶剑英负责主持中央的各项工作。然而,叶剑英表示自己年纪已大,身体和精力都不适合继续承担这样重要的责任。因此,他建议由当时的第一副主席华国锋接替这个职位。经过讨论,会议最终一致同意了这个提议,华国锋正式接过了中央的工作。
在华国锋开始主持中央工作后,他提出了“两个凡是”的原则。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延续此前的革命路线,但在批判“四人帮”并推动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许多干部发现,“两个凡是”在执行过程中带来了不少问题,甚至对思想解放的进程产生了阻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在这场讨论的早期,三位省委书记最早站出来反对“两个凡是”,他们分别是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和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 第一位:任仲夷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初期,任仲夷作为辽宁省委的第一负责人,成为了最早公开支持《光明日报》文章的高级干部之一。看到这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文章后,任仲夷深受触动,他亲自写了一篇《理论上根本的拨乱反正》的文章,明确指出要在理论上彻底纠正错误的路线。这篇文章首先在辽宁省委的内部刊物《理论与实践》上发表,随后,《光明日报》也进行了全文转载。 这一举动使得任仲夷成为了第一个公开反对“两个凡是”的省委书记。在那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任仲夷的举动无疑是充满风险的,因为在当时,反对“两个凡是”可能会被认为是反革命或背离路线的行为。然而,任仲夷依然毫不犹豫,坚定地站出来捍卫真理,他的勇气和决心,成为了推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重要力量。 第二位:宋平 宋平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期间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当《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宋平迅速召集甘肃省委的主要领导开会,讨论“真理标准”问题。这次会议不仅是甘肃省委内部的座谈会,也可以视为全国首个省级“真理标准”讨论会。 在这次讨论中,宋平明确表示反对“两个凡是”,并发表了大量支持《光明日报》文章的讲话,这为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下了基础。宋平的立场和言论体现了他对改革开放的支持,也为全国思想解放和改革注入了动力。后来,宋平的政治生涯进一步发展,最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我国的顶级领导人之一。 第三位:杨易辰 杨易辰是“三个省委书记”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1966年,“文革”开始后,杨易辰因受到冲击被下放劳动,直到1972年才在周恩来总理的保护下得以复职。1978年正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期,杨易辰担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 作为黑龙江的领导,杨易辰在“四人帮”倒台后,主导了黑龙江的拨乱反正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深刻意识到,“两个凡是”对解放干部思想和纠正冤假错案的严重障碍。因为“两个凡是”过于固守过去的路线,许多冤屈未能及时得到纠正。面对这种情况,杨易辰坚定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公开表达了对“两个凡是”的反对,并在黑龙江省委组织召开会议,进行干部讨论。 总结 任仲夷、宋平和杨易辰三位省委书记,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最早公开反对“两个凡是”的高级干部,尽管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和风险,但他们依然选择了站出来,勇敢捍卫真理,推动了思想解放的进程。正是他们的坚定立场,掀起了后续更广泛的讨论,为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 这些领导人的勇敢表态不仅体现了他们个人的胆略与远见,也为社会的思想解放和国家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条件。无论是改革的初期,还是后续的深入推进,离不开他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