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从历史来看,统治者想要坐稳江山,就需要武装力量的支持。但是,如何控制武装力量不被反噬?这是历朝历代守业者最苦恼的事情。古代华夏在宋朝以后通过以文制武掌握了诀窍。但是,代价也很大:那就是武人地位太低,导致武人在对外战争中受到的约束太大,最终宋朝的军事成就相对有限。
其实明朝后期,清兵入关以后势如破竹,也和明廷长期猜忌武人关系很大。
而宋朝以后的王朝对武人如此猜忌,根本原因就在于,唐朝时期,武人作乱的例子太多了。
比如,唐朝发生过安史之乱、泾原兵变这类动乱。
安史之乱很多人都熟悉。本文今天就介绍一下泾原兵变。
1、泾原兵变
唐朝在唐代宗时期,才得以平息安史之乱。不过,之后的唐朝面对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的建中四年(西元783年)秋季,当时又有藩镇作乱。唐德宗抽调泾原军前往镇压叛乱。按照惯例,泾原军需要在开赴长安一带,等着朝廷的犒赏以后,再去上战场——所谓的犒赏,其实就是一顿宴席——毕竟,唐兵上战场打仗都是九死一生的活计,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问题。所以得吃好喝好。
唐诗里面有这么两句诗,形容当兵的风险: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沙场几人回?
不曾想,唐廷给这支军队的宴席的伙食很差。并且之前说好的军饷,也一个铜板都没看到。所以很快泾原兵情绪沸腾了。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比如三国那会儿,蜀汉也频繁战争,当兵的也经常吃不好,但是当兵的还是没啥太严重的情绪,原因无他,因为蜀汉事实上的当国者诸葛亮也没少家底,诸葛亮的饮食和生活标准也没比老百姓好多少。甚至诸葛亮的家属本身也得务农。因此蜀汉士兵心态还是平衡的。
但是,泾原兵觉得不爽:朝廷的官僚家里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官僚家里锦衣玉食,坐享其成。而武人上战场在即,非但军饷没着落,连一顿好饭都吃不上。都是生而为人,凭什么?
这场兵变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在军队沸腾的情况下,泾原军的节度使姚令言本想阻止,但是乱兵表示:滚开,看在你是我们老长官的份上,我们不和你计较,你要敢阻拦,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其实管理军队,威望很重要。姚令言的威望不足以让泾原兵服从。当然姚令言也怕朝天追究。于是姚令言急忙道唐德宗那里汇报情况。皇帝惊恐不已。不过,皇帝了解到泾原兵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就差钱”以后,也急忙打算派人拿出财宝安抚泾原兵。
不过,很多事情都是时间不等人。泾原兵此时已经攻入长安城,并且向皇宫方向前进——此时长安城防务空虚,根本没兵力抵御。
于是唐德宗顾不得别的了,急忙带着少数亲信出逃。
2、朱氏秦国
泾原兵把府库的财物席卷一空以后,也意识到善后问题:毕竟朝廷的府库被抢,皇帝被赶跑了。当时虽然过瘾了,但是将来怎么办?比如朝廷追究起来怎么办?
最终泾原兵的一些军官经过商议,想出一个绝招:那就是长安已经被我们控制了。我们为啥不自己组织个朝廷?于是,军官朱泚被拥立为新的皇帝。
朱泚考虑到长安是秦地,于是国号秦。朱氏秦国于是开张了。当然,朱泚也清楚,自己既然做了皇帝,那就没了回头路。所以朱泚积极派兵追杀逃亡途中的唐德宗。
当然,朱泚敢称帝也是因为当时河东等地已经出现大量叛军(本来泾原兵就是去这里镇压的)。所以自己如果能灭掉唐德宗,到时候和河东那边的叛军各自割据一方,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毕竟,大家都是造反,谁也别看不起谁。更重要的是,现在造反的地方太多了,唐廷未必有实力能熬过这一轮冲击。
事实上,朱泚做了皇帝以后,很多藩镇也觉得大唐没救了,于是又有一些藩镇参与谋反,打算等唐德宗没了以后,找个理由称帝——所以此时天底下,不少有实力的人,都不愿意支持唐德宗,甚至还打算趁火打劫。
这算是唐朝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其实写到这,我个人都对当时的唐朝前途感到绝望。
3、结局
当然,好在当时,愿意支持唐朝而且能力不弱的武人还是有的。比如当时有个叫李晟的将领就是典型。在李晟等人勤王下,同时也和朱泚和其他的叛军存在分配不均的矛盾和冲突有关(这些冲突也消耗了叛乱各方的实力),最终叛乱逐渐被压缩、平息。大约泾原兵变一年后,长安被唐兵光复。唐德宗也得以返回阔别一年左右的长安。
其实泾原兵变是偶发事件,但也是必然事件。因为当时唐廷处于腐朽状态。皇帝和武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以及唐廷因为战争消耗财力不济,最终也必然会导致朝廷和武人的矛盾加剧。
当然,唐廷因为李晟等人勤王而起死回生,算是运气使然。但唐廷的运气不会永远那么好。
比如,晚唐藩镇朱温做大以后,唐廷就没那么好运了——因为那时候,唐廷没了李晟这样有实力有能力还真的打算勤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