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及其历史渊源 “五大主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46年,指的是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十一师(原十八军)以及整编七十四师(原七十四军)。这个说法涉及了“军”和“整编师”两种不同的军事单位,而这种分类源自于当时国民党军进行的“整编”计划。 1946年,陈诚制定了军队整编方案,主要将集团军总部改为整编军部,并把原本的军队改编为整编师。每个师也都减少了一个团,调整为由两个团组成的整编旅。换句话说,“整编师”实际上是原军队结构的再组织和转型。需要注意的是,东北的蒋军并未参与这次整编,所以像新一军、新六军、五十二军和七十一军等部队的番号并未发生变化。其中,青年军也比较特殊,虽然其番号为师,但实际上它的作战编制和规模相当于一个军级单位。
特别是五十二军和七十一军,这两个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它们的指挥官关麟征和宋希濂,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仅次于胡宗南,曾分别担任集团军总司令。他们的部队在蒋军中都是战斗力突出的力量。如果要列举蒋军的“十大主力”,五十二军和七十一军无疑都会名列其中。而东北的青年军207师,也拥有非常强的装备和兵员,这使得杜聿明在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时指挥的部队实力不容小觑。 第五军的起源与发展 提到杜聿明,必然要谈到国民党军中的第五军。实际上,历史上国民党有多个编号为第五军的部队。那么,今天所提到的第五军,究竟起源于哪支部队呢? 最早,第五军的编号是由李福林的第三军在北伐前夕改编而来,成为国民党历史上首次使用的第五军。这个军队原本是由地方部队改编而成,编制较小,仅有两个师六个团,因此战斗力较弱。在北伐时,这支部队作为预备队,仅有一个师参与了战斗。李福林为人性格暴躁,曾因与营长黄居正发生冲突而开枪打伤他,事后担心黄营长复仇,于是派人将其杀害,这一事件暴露了李福林的残暴性格。 由于李福林的绿林背景以及与粤系地方势力的矛盾,他最终不得不将指挥权交给粤军将领徐景唐。在蒋桂战争爆发后,徐景唐支持反蒋的张发奎等人,结果遭到蒋军与亲蒋粤军的夹击,部队很快溃败并被收编。由于战败,第五军的番号最终被撤销。 1929年初,蒋介石因应桂系的压力,派遣鲁涤平担任卫戍司令并赋予他第五军的番号。当时,第五军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第四军、七军不同,蒋介石并没有将其交给传统的粤军或桂军,而是希望将第五军的番号留给自己亲信的部队。 第五军的重新组建与发展 到了1932年初,淞沪抗战爆发,张治中向蒋介石建议派遣一支部队支援十九路军。蒋介石和何应钦商议后,决定将87师、88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合并组建成新的第五军,由张治中担任军长。在淞沪抗战中,第五军凭借顽强的战斗力,在庙行一战中成功歼灭日军数千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然而,由于这一部队的组建较为匆忙,蒋介石和何应钦认为将三支精锐部队合并成一个军并不合适,于是很快撤销了这一番号。 陈诚自1929年担任十一师师长后,迅速扩展自己的势力。到了1933年,他以十一师为基础成立了十八军,最多时所辖的师达六个。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在陈诚的支持下,决定将第五军的番号交给陈诚的部队。这个举动显示了蒋介石对陈诚的重视。 新组建的第五军由原十八军的第52师和第59师组成,罗卓英与周至柔分别担任军长和副军长。然而,这支部队在进攻苏区时遭遇惨败,两个师几乎全军覆没,连军长罗卓英也未能幸免。最终,因战败,第五军的番号被撤销,罗卓英回到十八军继续担任副军长。 薛岳与第五军的再次振兴 1935年,薛岳接替了第五军的番号,成为该军的军长。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薛岳迅速崭露头角,最终升任集团军总司令,而第五军的军长职务由霍揆彰接任。此时的第五军,已经是一个二师制的普通军,军中的兵员和战斗力逐步恢复。 1938年,国民党军以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二百师为核心,组建了新编十一军,这支部队也被称为国民党军的第一支机械化军。新编十一军的军长是徐庭瑶,而杜聿明则担任副军长。为了腾出空间,蒋介石于1939年决定将第五军的番号撤销,并将新编十一军改编为第五军。 改编后的第五军兵员达到了三万多人,战斗力非常强大,迅速成为国民党军中的重要力量。杜聿明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接任了军长一职,并于1939年2月正式成为第五军军长,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第五军的关键战役与影响 1939年12月,桂南会战爆发,杜聿明指挥第五军参与战斗。在昆仑关的战役中,第五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成功歼灭了日军21旅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然而,这场战役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五军有18,000人阵亡。 1941年,为了提高军队的攻击能力,蒋介石选拔了包括第五军在内的四支部队组成“攻击军”,这一举措再次突显了第五军在蒋军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