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作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成功的。虽然他和五代时期的许多皇帝一样,是通过武力夺取了皇位,但他并未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赵匡胤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成功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且还打击了许多地方割据势力,为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最后的战略规划并未完全实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
赵匡胤不仅是一位英勇的武将,还具有非常远见的政治眼光。在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之后,他发现了一个可能会影响王朝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冗兵和冗费。他深知禁军对自己登基的支持作用,因此他特别重视禁军的建设,不仅提升了禁军的待遇,还将各地的精壮士兵调入禁军,结果导致禁军规模和军费开支不断膨胀。赵匡胤意识到,由于都城开封缺乏天然屏障来防卫,北宋的禁军规模可能会不断扩大,几十年后,庞大的军费开销将使国家财政陷入困境,造成冗兵冗费问题。这种军队既无法有效作战,反而会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此外,赵匡胤还察觉到,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已经通过各种手段结交了大量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经过深思熟虑后,赵匡胤决定采取一个措施来解决这两个问题,那就是迁都。他认为,如果将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长安,就可以利用山川险要的地理优势,减轻军费和军队管理的压力,同时削弱赵光义的势力。为了准备迁都的计划,赵匡胤首先指示洛阳官员修建宫殿,同时还在976年3月宣布将前往洛阳祭天,并派兵开凿运河,把运河延伸到洛阳城内的菜市桥。为了进一步巩固洛阳的政治基础,赵匡胤还将儿子赵德芳任命为贵州防御使,并安排他娶了洛阳官员焦继勋的女儿。赵匡胤到达洛阳后,对焦继勋的工作表示满意,任命他为彰德节度使。此外,赵匡胤还将负责开封防守的宰相沈义伦召到洛阳,在祭天后,他决定不再返回开封,而是打算将都城迁至洛阳。洛阳不仅是赵匡胤的故乡,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赵匡胤的迁都计划并没有顺利进行。首先反对的声音来自起居郎李符,他提出了西幸八难的问题,指出迁都的困难和风险。紧接着,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开封的地理位置稳固,有着汴渠的漕运,能够提供江淮米运,同时禁卫军和财库都在此,根本无需迁都。他认为一旦迁都,将面临许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更让赵匡胤没想到的是,赵光义也站出来反对迁都。他表示迁都并不容易,赵匡胤则回应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他强调迁都是为了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是赵光义不同意,他认为在德不在险,迁都未必能带来想要的效果。最终,赵匡胤未能成功实施迁都计划,而是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虽然赵匡胤未能实现迁都的愿望,但他并未气馁,反而做出了一个预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然而,不久之后,赵匡胤便因病去世,赵光义在烛影斧声中继位,成为了新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