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王时敏《杜甫诗意册页》
在当下语言同质化低龄化的环境下,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失去了具体描述问题的能力。
无法用精准词汇表达人和物,情绪也只通过表情包传递。曾几何时,心中澎湃激昂,可话到嘴边就是“一字诗”——绝。
我们被时代的车轮裹挟向前,灵魂却陷入表达贫瘠的荒谬。语言失去了重量,情感便成了无处投递的信件。
但好在,当语言成为荒漠,诗歌将会是最后的绿洲。翻开《唐诗三百首》,我们就会发现古人早为我们备好了贫瘠的解药。
即可购买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 选编 | 李修文 评注
国文出版社
读唐诗时,
我们在读什么?
来源 | 光尘刻书馆
图书摄影 | @阿颜的读书笔记
01
唐诗
为迷路的心灵竖起一座坐标
谚语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唐诗,以其特有的精神密度与情感重量,在我们心灵的旷野里竖起一座坐标。
当我们讨论生命的意义时,王维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解答生命的本真;
当我们挣扎在个体渺小的焦虑中时,杜甫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展现天地的壮阔,宇宙的无垠,个体不是漂泊的孤岛,而是文明长河中的一滴水珠;
当我们被规训束缚压迫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就会如钟磬般在耳边轰鸣,重新唤醒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们无需多懂的唐诗,只需要轻轻地感受,就能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感动,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泪下。
唐诗并不需要我们背诵的多么熟练,只需要用心的感受。当某天你看着晚霞脱口而出“余霞散成绮”时,便与古人完成了精神和情感共鸣。
02
读唐诗
是另种意义上的精神SPA
当压力和焦虑如潮水般涌来时,我们总在寻找逃离现实的出口。
有人沉迷短视频,有人沉醉虚拟游戏,也有人投身于消费主义狂欢,事后来一句“我被资本做了局”轻轻带过那些迷茫无助的时刻。
只是这些短暂的“出离”,往往在喧嚣过后留下更深的虚空。
而唐诗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度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无需机票的山水疗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返璞归真的心灵SPA;“绿蚁焙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亲昵的邀约和温馨炽热的情谊。
读一首诗,如同在心灵的荒原上凿一眼清泉,汩汩的泉水上映着我们自己久已遗忘的倒影。
当我们亲眼看到了庐山瀑布,才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震撼;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美学,教会我们在独处中与自我和解;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叹,提醒我们浮华背后的真实分量。
这种“出离”不是逃避,而是为了在更高唯独重新审视生活。
时间无垠,宇宙浩渺,人若微尘,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坐标?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里发出这样的咏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当我们的情感光谱被压缩成几个贫瘠的标签,当我们的精神在信息的海洋里漂浮,唐诗以千年时光为根基,建立起牢固的精神谱系。诗歌犹如一座不设围墙的圣殿,每个疲惫灵魂都可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角。
03
当我们读唐诗时,
我们在读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中,《唐诗三百首》宛如一颗耀眼的恒星,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即可购买
这部由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诗歌集,精选了唐代众多诗人的经典之作,涵盖了唐诗的丰富题材与艺术风格,成为人们了解唐诗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窗口。
而 鲁迅文学奖得主李修文的精研注疏既能带领读者体悟经典唐诗之美,又能一窥唐代社会文化风貌及诗人们的心路历程。
▌历史的风云变幻
唐诗是唐代社会的缩影,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当我们读唐诗时,我们读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
从李白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们看到了唐朝的繁荣与开放,那是一个充满自信与活力的时代,人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和豪迈的气魄。
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创伤,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在战火中变得荒芜凄凉。
唐诗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唐朝从盛世到衰落的全过程,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人性的千姿百态
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因为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情感,它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也是他对权贵的蔑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李商隐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对爱情的无尽眷恋。
......
唐诗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坚韧、执着,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软弱、无奈、痛苦、挣扎。
这些丰富的情感构成了人性的百态千姿,让我们在阅读唐诗时,我们不仅是感受个人的情感,更是感受跨越千年的生命的共鸣。
▌精神的慰藉与共鸣
诚如李修文在书中序言:
在重读《唐诗三百首》时一再体悟的情形:越是在具体的处境中,就越是发现,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韦应物早已经历过,此之谓生命的另一种存在与延续。
你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年明月依然映照今日无眠的都市,抚慰孤独的心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战火中的凄厉哀号经久难散,至今一再提醒我们和平静好之可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盛唐气象已经化为一种豁达胸襟与昂扬精神,时常为遭逢困顿时的凡俗人等注入一口真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天吐露的已是千千万万上岸者的心声感言。
唐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暖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其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与滋养,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文化的自信与传承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当我们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时,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从而获得文化的自信与传承的力量。
唐诗中蕴含着儒家的“仁爱”“礼义”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理念,以及佛家的“禅意”与“空灵”,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构成了唐诗独特的文化内涵。
李修文说:
山川河流、清风明月、白云黄鹤、星辰渔火、名花幽草,在古诗中时隐时现,绘就出一幅丰富细腻的精神图卷。这些诗歌无不具备高度凝练的情感浓度与美学纯度,其间深藏中国人的心灵密码,也是因此,才会历时千年而常看常新。那些穿越千年的命运回响,不过是褪去旧时衣冠,以新的形态在眼下此刻显影⸺ 它们绝非故纸堆里的粉尘、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江河,至今奔涌不息,已经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命血肉发生了无比深切的纠缠联系。自我与世界的互动越发剧烈,这种纠缠就越发紧密,毋庸置疑,还会继续绵延至下一个千年万年。
▌写在最后
当语言贫瘠时,唐诗是解冻表达的春风;当意义迷失时,诗句是永不熄灭的灯塔。
那些被词穷折磨的深夜,打开《唐诗三百首》,你会看到有对人生、对情意、对大义、对造化的讴歌礼赞,也有对徒劳无功一场的愤懑悲叹。
如你所知,其中作者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谪仙庶人;既有可亲可敬之人,也有可叹可笑之人。
他们是盛唐最顶流的表达者,用二十个字浓缩的人生智慧,为今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可堪对应的某种镜像,也能提供一种疗愈药方。
在焦虑迷茫的时刻,在言语失语的瞬间——翻开书页吧,月光正穿越时空,为你投递了一份名为"华夏"的言语技能觉醒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