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249年),曹魏的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兄弟们陪同皇帝曹芳一起,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睿的陵墓。在这个时候,太傅司马懿趁机关闭了洛阳城的城门,并且在洛水浮桥上布置兵力。他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布命令,废除了曹爽兄弟的权力,这次政变被后人称为“高平陵之变”。 面对突然发生的政变,曹爽兄弟一时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他们甚至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抵抗,选择了主动交出兵权。最终,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曹爽兄弟,并且灭了他们的三族。司马懿几乎没有付出任何血腥代价,就轻松地取胜,他将曹爽及其所有的亲信一网打尽,牢牢掌控了整个曹魏政权。 自此,司马家族的父子开始在朝廷中一手遮天,权力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之抗衡,最终,他们成功地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事实上,刚开始发动政变时,司马懿心里并没有把握能打败曹爽。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依据何在呢? 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有一位被视为智囊的桓范逃出了京城,投奔了曹爽。桓范一见到曹爽,就急忙劝他带着皇帝一起赶往许昌,并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全国的兵马,组织起一场勤王之战,准备联合起来讨伐司马懿。桓范在《三国志·曹爽传》中这样说道:“如今你已经拥有了天子的支持,如果能够集结更多的兵力,一起讨伐司马懿,谁敢不响应呢?”但曹爽依然犹豫不决,桓范不停地劝说他,表示这时不行动,将来恐怕一切都难以挽回。 作为大司农,桓范可以调动全国的粮草资源,他的这一建议,本可以为曹爽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支持一场反击。然而,曹爽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放不下府中的娇妻美妾和财富,依然幻想着交出兵权后还能过上富贵安稳的生活,最终选择放弃抵抗,走向了死路。 如果曹爽当时听从了桓范的建议,事态的发展就会完全不同,司马懿或许就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从政变一开始,司马懿并不敢直接对抗曹爽,而是采取了策略性的欺骗手段,哄骗曹爽交出兵权,甚至让他相信自己依旧可以保有一席之地,以侯爵的身份回到京城。司马懿的策略是一点一点地给曹爽幻想,最终让他放弃抵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司马懿派遣了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告诉他交出兵权后能保住富贵,甚至还以洛水为誓,保证曹爽不会遭到更多的惩罚。最终,曹爽信以为真,放弃了反抗,交出了兵权。 从这一系列的举动可以看出,司马懿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战胜曹爽。如果他完全有信心能取胜,完全可以直接派兵抓捕曹爽兄弟,甚至直接围剿他们,而不必进行那些拐弯抹角的劝说。 司马懿深知兵法的精髓,他懂得如何通过巧妙的策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他利用了自己的智慧和政治手段,让曹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屈服。 而曹爽,却目光短浅,虽然手握皇帝,却没有勇气反抗司马懿,最终成了司马懿手中的一个棋子,无法自拔,最终走向了覆灭。
下一篇:唐诗,为迷路的心灵竖起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