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朱元璋,估计不少人会想到两个标签。一个是“草根逆袭天花板”,从放牛娃一路拼到开国皇帝。另一个就有点扎眼了——“杀功臣专业户”。
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徐达、李善长、蓝玉这些人,没几个能善终。这事儿一直让人费解,朱元璋真就这么心狠手辣?其实往深了扒就会发现,这不全是他性格使然,核心是一场皇权与相权的生死较量。
先说说朱元璋登基初期的权力格局。那时候朝廷里有个关键岗位——丞相。当时的丞相胡惟庸,那可是风光无限。他手握大权,官员的升降、奏章的批阅,他都能插一杠子。有时候甚至不等朱元璋表态,自己就拍板定了。
换作你是皇帝,能忍吗?朱元璋本来就对权力看得极重,他从底层爬上来,见惯了人心险恶。现在胡惟庸这么搞,他心里能不犯嘀咕?他觉得胡惟庸就像棵大树,根扎得太深,枝桠都快遮住皇权的光芒了。
有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有一次,胡惟庸的老家出了件怪事,井里突然冒出石笋。他觉得这是祥瑞,赶紧跑去跟朱元璋汇报。朱元璋一开始还挺高兴,结果没过多久,就有人揭发说胡惟庸家的房子里藏着兵器,还说他要谋反。
朱元璋一听这话,立马就炸了。他本来就对胡惟庸积了一肚子火,这下正好有了由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直接下令杀了胡惟庸,还株连了一大批人。这还不算完,他干脆借着这个机会,把丞相这个岗位给撤了。
你可能会问,撤个丞相至于杀这么多人吗?其实朱元璋要的不只是撤掉一个岗位,而是要彻底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他跟大臣们说:“自秦朝设丞相以来,多少朝代都因为丞相专权出乱子。”这话听着是总结历史,其实就是为自己废相找个理由。
废了丞相之后,朱元璋的工作量直接翻倍。有史料记载,某八天里,他收到了1666份奏章,要处理3391件事。平均下来,每天要看200多份文件,批400多件事。这工作量,就算是铁人也扛不住啊。但朱元璋宁愿自己累点,也不愿再把权力放出去。
除了相权,那些开国功臣组成的“淮西集团”也让朱元璋坐立难安。这些人都是他的老乡,跟着他出生入死。天下打下来之后,他们就觉得江山有自己一份,一个个骄横得很。占土地、贪钱财,甚至敢跟朝廷叫板。
就说蓝玉吧,他立了不少大功,比如平定云南、北伐蒙古。仗打胜了,他就飘了。回朝的时候,竟然敢擅自闯过海关,还抱怨海关官员办事太慢。更过分的是,他还在军队里安插自己的人,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朱元璋一开始还忍着,想着念在旧情给他们留条活路。可后来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立了十五岁的孙子朱允炆当继承人。这下他彻底慌了,这么小的孙子,怎么镇得住那些老谋深算的功臣?
有个小故事特别形象。朱标生前曾劝朱元璋别杀那么多人,朱元璋没说话,直接扔了根带刺的荆条在地上,让朱标捡。朱标看着满是刺的荆条,犹豫着不敢下手。这时候朱元璋才说:“我现在杀这些人,就是帮你把荆条上的刺削掉,以后你捡起来才不费劲啊。”
这话算是把朱元璋的心思说透了。为了孙子能坐稳江山,他必须把这些“刺”都拔干净。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蓝玉,这次牵连的人更多,足足有一万五千人。经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波清洗,当年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斩尽杀绝。
说到底,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表面看是他猜忌心重、手段残忍,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洗牌。他既要除掉专权的丞相,又要瓦解功臣集团,最终目的就是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权手里。
有人说朱元璋太狠,可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他从一个放牛娃做到皇帝,太清楚权力的重要性。他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别人抢了去,更怕自己的子孙守不住家业。只是他没想到,杀了这么多功臣,后来朱棣起兵的时候,朱允炆连个能打仗的将领都找不到。
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朱元璋费尽心机巩固皇权,可他的安排最终还是出了岔子。这或许就是权力游戏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