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年底,黄永胜担任第八纵队司令员已四个月,他被调离,取而代之的是段苏权,后者是政治工作背景的干部。这一变化让东总的高级领导感到不满,第八纵队内部也充满了疑惑,许多人对这一任命表示反对。 同年,冀察热辽军区从晋察冀军区划归东北军区,并成立了包括第八纵队和第九纵队在内的野战纵队。黄永胜作为第八纵队的司令员,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之前的战斗中取得过不小的成就。虽然队伍中的一些将领对他并不熟悉,但在接下来的秋季攻势中,第八纵队的将士们无不对他的指挥才能表示认可。 1947年秋季,东北部队的实力逐渐增强,开始了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虽然各纵队并未进行大规模的联合行动,但每个纵队都设定了歼灭敌军的目标,要求至少消灭一个敌军师。在这一背景下,黄永胜指挥的第八纵队在梨树沟门的战斗中迎来首战,成功击溃敌军,歼敌超过一千人,这也是第八纵队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胜,极大提振了士气。
随后,第八纵队在杨杖子战斗中再度取得胜利,敌军暂编22师的2600人被彻底消灭。在这场战斗中,敌军主力49军试图反击,但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被包围并全军覆没,战果辉煌,歼敌人数超过1.2万。战斗结束后,总部对第八纵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秋季攻势中,第八纵队共歼灭敌军2.8万多人,创下了辉煌的战绩。 然而,到12月,黄永胜被撤职的决定逐渐浮出水面。冀察热辽分军和军区领导认为黄永胜的个人能力已不适合继续担任司令员,虽然总部对此决定有所保留,但最终出于团结大局的考虑,他们接受了这一建议,任命段苏权接任司令员。 这一决定让第八纵队内部感到疑惑,尤其是司令部的领导层更是困惑不已。对于各师的师长们来说,领导更替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他们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司令部开会,日常作战任务仍由下属负责,因此司令员的更换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没有太大冲击。然而,能和一个精通战斗的司令员合作,始终让人倍感安心。比如在杨杖子战役中,丁盛对黄永胜的指挥能力高度赞赏,这也为团队带来了更强的信心。 如今,随着上级领导的更替,纵队的其他官兵对此并无太多讨论。段苏权虽然来自政治工作系统,擅长思想工作,但在军事指挥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然而,他为人和善,善于团结周围的人,并且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为了帮助段苏权,罗荣桓在纵队中进行思想工作时,明确指出段苏权是一位优秀的同志,并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帮助他弥补经验上的不足。1948年,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从过去的被动防守转为主动出击,战斗的性质也从大型战役逐渐过渡到精确的攻坚战,辽沈战役愈演愈烈。在攻打锦州期间,第八纵队在某些战斗中出现了不该有的失误,这引起了总部的不满。如果黄永胜仍然担任司令员,这些问题或许会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可能取得更大的战果。然而,部队在执行命令时的犹豫不决,遭到了刘亚楼的严厉批评。 锦州战斗结束后,随之而来的辽西会战中,上级与第八纵队进行过谈话,要求在后续作战中减少失误。辽西会战期间,第八纵队的表现部分恢复了其战斗力。 然而,辽沈战役结束后,总部对第八纵队的表现进行了追责,段苏权因指挥失误被降级调离,并在平津战役中,由黄永胜重新回归第八纵队。对于作战部队而言,战争时期最受人信服的领导者,往往是那些具有实际指挥能力的人。在战争年代,作战胜利对于士气的提升远比个人关系更为重要。因为如果不能打胜仗,再好的个人关系也难以建立威信,难以赢得部队的真正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