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东北民主联军准备发动秋季攻势时,第三纵队(3纵)发生了人事调整,原本担任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的韩先楚被调任为3纵的司令员。3纵和4纵之前同属于辽东军区,长期合作,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战斗默契。韩先楚曾在第四次保卫临江战役中担任总指挥,带领3纵和4纵的一个师一起作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这次战前的准备中,3纵的原司令员提出,先打较为薄弱的敌人,争取取得首战的胜利,再逐步扩大战果。或许他希望通过选择容易的目标来提振士气。然而,韩先楚却坚持选择打强敌。他分析认为,敌人是刚刚调来的新部队,既不熟悉我军的战术,又非常骄傲自大,容易轻敌,这样的敌人正是最适合出击的目标。因此,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战机。
对于先打弱敌还是强敌的问题,最终军区领导决定支持韩先楚的意见,决定率先与强敌作战,以此为突破口,取得一次漂亮的胜利。在这个决定下,7师师长邓岳和9师师长徐国夫等人支持韩先楚的作战方案,并且很快在他的指挥下取得了战果,成功歼灭了敌方的一个师和一个团。对于3纵而言,这次胜利可谓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绩。 3纵的将士们早就知道韩先楚是一位非常能打硬仗、险仗的指挥员。此时,韩先楚刚刚接管了3纵,面临即将到来的秋季战斗任务。作为参谋长出身的罗舜初,早早地准备好了作战方案,几乎可以说,他已经为韩先楚准备好了一切。一旦韩先楚上任,罗舜初的作战计划就能立即审定并付诸实施。 罗舜初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干部,曾在朱德总司令的身边工作过,并且担任过南满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后来转任为3纵的政委。显然,在曾克林担任司令员期间,3纵的作战方案大多由他来起草和主导。 在徐国夫的回忆录中提到,临江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保卫战是由萧劲光直接指挥的,而第四次保卫战则由韩先楚主导,萧劲光因为特殊任务未能亲自指挥。历史上,政委有时会掌握决策权,直接影响军事行动,但在抗战后期,军事决策通常由司令员负责,政委更多地负责政治工作。从这一角度来看,罗舜初的作战方案不仅考虑了实际作战的需求,还包含了政治上的深思熟虑。 罗舜初的作战方案本应是稳妥的,他考虑到任务紧迫,韩先楚刚接手3纵,对战场形势还不完全熟悉,因此提前做好部署,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然而,韩先楚并不同意这个方案。他认为,罗舜初的方案过于保守,执行下去会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因此,韩先楚决定采取一个更具冒险性的方案——直接攻击敌人较弱的师部,而不是围攻敌人的城池。这样,若计划成功,不仅可以摧毁敌方师部,还能将敌军在两个城市的力量引出来进行歼灭。虽然这种方案风险很大,但如果成功,战果将十分丰硕,而且伤亡较小。 尽管两种方案各有优劣,战前的党委会讨论后,大多数人还是支持了罗舜初的方案,认为这种方案更加稳妥,实施起来更为可行。作为副司令的曾国华面临关键选择,但他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韩先楚还是支持罗舜初。这背后或许有政治考虑,毕竟罗舜初资历较深,表态支持司令员可能会引发纵队内部的分歧。 9纵的徐国夫也有些矛盾,一方面,他并非没有自己的看法,但面对这个棘手的选择,他选择了沉默。尽管大家心中各有打算,但在那个特殊的时刻,表态支持哪一方都意味着得罪另一方。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总部决定最终将决策权交给韩先楚,因为总部更看重的是能够实际作战的指挥员。毕竟,韩先楚被调任3纵司令并非偶然,总部对他的支持也是为了树立他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