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败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失败。历史上有很多将领,他们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失败,有的只是小败,而有的则是彻底的大败。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那些在历史上折损兵力最多的八位将领,其中也包括一些曾经亲自领兵作战的皇帝。
赵括的败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虽然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著名的将军,赵括本人也读过不少兵书,但他缺乏实际的战争经验。他的父母从不看好他,也不认为他是个合适的领军将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前260年,赵国和秦国在长平对峙已久,赵国的指挥官是老将廉颇。可是,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急于取得胜利,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决定让赵括替代廉颇。赵括一上任,就改变了战术,主动进攻秦军,而秦军的主帅是白起,赵括显然无法与白起匹敌。结果,赵军在长平被困了46天,赵括尝试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而投降的赵军40万人则全被坑杀。可以说,赵括一战几乎摧毁了赵国的主力,赵国的兵力一度几乎为零,征兵也变得困难。第二年,秦军进攻邯郸,邯郸的守军几乎全是老弱病残,幸亏楚、魏两国的援军及时赶到,才解了围。 刘邦的故事则更像是励志传奇。在与项羽的楚汉之争中,刘邦多次遭遇失败,但每次都能爬起来继续战斗。尤其是在彭城之战中,刘邦经历了他一生中最惨痛的败北。前205年,刘邦趁项羽率军攻齐之际,带领56万诸侯联军向项羽的老巢彭城进攻,企图断掉项羽的后路。当时彭城的守军几乎是空虚的,但项羽的精骑却很快回援,亲自指挥,最终在彭城附近的战斗中斩杀了刘邦的大量士兵。之后,项羽继续追击,汉军在谷水、泗水一带损失惨重。刘邦继续逃亡,直到项羽追至睢水时,又有大规模的屠杀,汉军几乎全军覆没。刘邦最后勉强逃脱,但他的父亲和妻子被项羽俘获。此役,项羽一战就将刘邦的军队摧毁得几乎无力反击。 王莽的昆阳之战也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公元23年,王莽集结了42万大军,准备彻底消灭绿林起义军,结果在昆阳被刘秀指挥的汉军成功反击。王莽虽然兵力众多,但由于将领失误和士气低落,最终失败,损失惨重。王莽的军队原本是由贫苦百姓征募而成,他们对王莽的政权并不忠诚,遭遇起义军的围攻,士兵纷纷逃散,甚至出现了尸体堆积的惨状。王莽的计划彻底破灭,之后他政权的稳定性急剧下降。 袁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曾在冀州、并州、青州、幽州等地建立了强大的势力。但他最终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于曹操,损失惨重。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袁绍虽然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却因为指挥不当而惨败。曹操成功奇袭袁绍的粮仓,使得袁绍的军队彻底崩溃,损失了约10万兵力。此战后,袁绍元气大伤,两年后因忧虑过度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也因为内乱先后死去,河北地区也最终归入了曹操的控制。 曹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大胜,但他也曾经历过赤壁之战的惨败。208年,曹操率领号称百万的军队南下,准备征服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孙刘联军联合了五万兵力在赤壁与曹操对峙,最终周瑜策划的火攻让曹操全军覆没。曹军的船只被焚毁,伤亡惨重。曹操不得不下令撤退,而士兵们在撤退过程中死伤惨重,最终,曹操的兵力损失过半。 苻坚的失利是在淝水之战中发生的。前秦的苻坚本是强势的帝王,曾统一了北方,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然而,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尽管苻坚动员了超过百万大军,却未能战胜东晋的8万北府军。最终,苻坚的军队损失了70多万,统一南北的梦想彻底破灭。战后,苻坚的北方帝国迅速解体,重新分裂成许多地方政权。陈友谅是元末时期的强劲对手,曾与朱元璋争夺江南的霸主地位。在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攻打朱元璋的洪都城,但最终遭到惨败,几乎全军覆没。陈友谅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 朱祁镇则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战神,这一称号并非褒义,而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在1449年,朱祁镇听信大太监王振的建议,亲自率领50万大军出征瓦剌,却在土木堡战役中全军覆没。朱祁镇不仅被瓦剌俘虏,还导致了大明的政权动荡,直到数年后才得以复位。 总结:这些将领在战争中损失的兵力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其中有曹操这样的战术大师,也有赵括、朱祁镇这样的指挥失败者。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一个靠谱的将领在战争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