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康熙亲政后,就开始琢磨怎么把台湾收回来。那时候郑成功已经没了,接班的是郑经,手里握着台湾这块地。康熙没急着打,而是先试着谈。1667年,派孔元章去台湾,带的话挺宽松,许诺郑经归顺就封八闽王,还能保持原有军政权力。郑经那边呢,直接回绝,说台湾在海外,跟大陆没关系,自己有地有粮有兵,自给自足,不需要归顺。这事儿让康熙有点窝火,但还是忍着,继续派人。
两年后,1669年,又派纳兰明珠南下福建,提出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不用剃发易服,只需纳贡称臣。郑经还是不干,坚持台湾是版图之外的独立地盘,不愿接受清廷管辖。谈判就这么断了。郑经这态度,搁谁身上都觉得他不识抬举,清廷给的条件已经够优惠了,可他偏要强调台湾自成一体,不肯让步。
转眼到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耿精忠拉郑经下水。郑经见有机可乘,派兵从台湾杀到福建,占了海澄、泉州、漳州、潮州和惠州几个地方。1675年,他跟耿精忠谈好地界划分,暂时稳住阵脚。1676年,又拿下漳州,把清军将领黄芳度和黄梧抓了,处以车裂。这仗打得凶,可郑经的部队损失也大,丢了七十多艘战船,精锐兵力折损过半,刘国轩差点被俘。清军那边,黄芳世堵住郑经主力三个月,让他没法扩大地盘。
仗打完,郑经退回台湾,没想着整顿军队,反倒大兴土木,修承天府,用从大陆抢来的楠木做梁柱,苏州的金砖铺地,花的白银顶得上郑军半年军饷。军心本来就散,他还加重税赋,每甲田从征六石谷涨到二十石,又加船税、盐税、人头税,连渔民出海都得按网具交钱。1680年,台湾南部闹起农民起义,几千百姓反抗,郑军镇压时,三百多士兵倒戈,加入起义队伍。这事儿暴露了郑经治下人心不稳,士兵多是福建移民,本就对大陆有念想,被重税逼得没路走。
清廷这边,康熙见郑经趁乱捣乱,更下定决心。1677年,康亲王杰书提出条件,郑经如果撤出大陆沿海岛屿,台湾就能当藩属,开通贸易,不用剃发易服,不用称臣纳贡也行。郑经回话说要海澄做互市地点,不然免谈。谈判又黄了。1678年,赖塔写信给郑经,重申清廷条件,台湾可以像朝鲜或日本那样,永久占有,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随意。郑经还是要求海澄互市,不肯松口。
1679年,清廷再让步,派慕天颜渡海谈判,条件比之前更松,台湾以澎湖为界,比照朝鲜,不剃发,只需称臣纳贡,开通贸易。慕天颜到鹿耳门,郑经没露面,让冯锡范出面。冯锡范当着使臣面吹嘘郑军有三百艘战船,两万藤牌兵,靠台海天险,清军来多少灭多少。慕天颜在台湾待了十天,看到郑军营里老兵挖野菜吃,新兵刀枪生锈,实力远没吹得那么强。郑经通过冯锡范提出澎湖为界,台湾独立的要求。这话一出,清廷彻底没耐心了。
郑经这些年拒绝归顺,还想独立,等于把清廷的让步当软弱。康熙从1667年谈起,到1679年,派了好几波使臣,每次条件都放宽,可郑经一再得寸进尺,坚持台湾自立,不肯纳贡称臣。清廷没办法,只能转而备战。1681年,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施琅是福建人,早年跟过郑成功,对台海熟悉。到任后,他先在厦门和铜山造船,设计赶缯船,长十一丈宽二丈二尺,能载八十士兵十二门炮,比郑军鸟船结实灵活。
清廷从江南、浙江、福建调资源,苏州造红衣大炮,每门重三千斤,射程三里。浙江运十万石粮食存厦门,福建招募老水手,投诚的郑军旧兵免罪,还分土地。到1683年,清水师有二百三十艘战船,二万一千士兵,三百多门炮。郑经那边,1681年3月17日死掉,郑克塽接班,才十二岁,政权更不稳。刘国轩掌军权,在澎湖驻两万兵,二百艘船,在娘妈宫、风柜尾筑炮台,海里布暗礁铁索,指望台风季拖住清军。
1683年6月14日,施琅从铜山出发,直奔澎湖。7月8日,清军到花屿猫屿附近。7月10日,开打,先攻娘妈宫,用鸟船当先锋。刘国轩让林陞、江胜、邱辉迎击。蓝理带七艘船冲进郑阵,涨潮时被包围。施琅亲自救援,右眼中箭,林陞左腿断腿。清军退到西屿。刘国轩追到八罩岛,被施琅打退。7月12日,清军拿下虎井屿和桶盘屿。
7月16日,总攻,分三路:施琅中路五十六艘攻娘妈宫,陈蟠右路五十艘从东侧攻鸡笼屿四角屿,董义左路五十艘从内堑攻牛心湾。早上西北风,郑军占上风,朱天贵阵亡。中午风转南风,清军顺风反击,用五点梅花阵围郑军。江胜战死,邱辉自焚。郑军乱套,清军沉郑船一百九十多艘,杀一万四千,俘五千。刘国轩带三十多艘船从吼门逃回台湾。
澎湖丢了,台湾乱成一锅粥。郑克塽见势头不对,8月13日率官员出城投降,交出地图户籍。清军进鹿耳门,没屠城。康熙下旨安抚百姓,减免三年赋税,把郑降兵编入清军守台湾。施琅封靖海侯。台湾就这样并入清版图,结束了郑氏二十二年统治。
郑经在位时,本有机会和平归顺,清廷给的条件一次比一次松,从封王到像朝鲜自治,他都拒了,还提出澎湖为界独立。这不光是拒绝统一,还想把台湾彻底割出去。清廷从谈判到动武,花了十几年,郑经的得寸进尺让事儿闹到不可收拾。历史这东西,总是提醒人,统一不是空谈,得看实际行动。郑经错判形势,以为天险就能挡住,结果澎湖一战全完了。清廷的坚持,加上施琅的战术,决定了结局。台湾归清后,百姓日子稳了点,赋税减了,军民融合,这也算统一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