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拉锯战,大家都知道,从冷战时期就开始了,直到今天依然占据全球的头条新闻。很多人认为美国总是试图压制中国的崛起,但如果仔细分析,美国采取的手段——贸易关税、科技封锁、拉拢盟友等,虽然不少,但似乎都没有触及到根本。
有些分析指出,要想真正击垮中国,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挑起邻国之间的争端,迫使中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分心于其他事务,无法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然而问题是,美国已经思考这个策略几十年,却始终未能下手。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做法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可能会把自己也拖进去。
回顾历史,1950年6月,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南进攻,美国迅速动员联合国军介入,9月在仁川登陆,并一路向北推进,到了10月,已突破三八线,直指鸭绿江。当时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经济和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但出于对边境安全的考虑,中国还是决定派遣志愿军参战,10月时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中国军队的第一仗发生在云山,美军骑兵师吃了大亏。接下来的长津湖战役中,美军陆战队在撤退时由于严寒而死伤惨重。战线拉锯了多年,直到1953年7月才停战。美国为此付出了三万多人的生命,花费了上百亿美元,但最终并未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这场战争让美国深刻认识到,直接在中国周边挑起冲突,代价实在太大。当时麦克阿瑟曾提出轰炸中国东北,甚至动用核武器,但最终被总统杜鲁门解职。自此,美国对于亚洲边境的冲突更加谨慎。
再来看越南的战争,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国会给总统授权,1965年美军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最多时美军驻越兵力达到50万。美国开始大规模轰炸北越,使用橙剂销毁丛林,展开大规模的“搜索摧毁”行动。然而到1968年,北越春节攻势爆发,从顺化到西贡,战火四起,美军舆论压力剧增,约翰逊总统不得不宣布退出。尼克松上台后提出“越南化”战略,1970年还进军柬埔寨,1973年签订巴黎协议,撤回美军。最终,1975年西贡陷落,美国付出了5.8万人的生命,花费了1500亿美元,国内反战运动愈演愈烈。尽管中国未大规模派兵介入越南,但向北越提供了支持,并且毛泽东曾警告美方不要越过17度线。美国最终没有敢深入越南北部。这些历史事件直接影响了美国后来对中国的战略,使美国对在边境挑起事端持谨慎态度,特别是核武器时代的到来,风险变得更为复杂。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对中国的策略逐渐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2018年贸易战爆发,美国加征关税,限制华为等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发展,直到2025年这一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则通过反击,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并自主研发量子计算、新能源等技术,逐步打破美国的封锁。
在科技封锁方面,美国联合荷兰和日本限制对中国出口光刻机,但中国在5G、AI等领域快速追赶,并未落后。外交上,美国提出印太战略,组建四方对话,试图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围堵中国。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等倡议,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军事上,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航母和基地,保持强大的存在,但在南海和台海的摩擦仅限于较小规模,未真正动武。智库分析认为,美国已经意识到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包括福建舰的入列、三航母时代的来临,以及东风导弹的反舰能力,这些都让美国航母群在接近第一岛链时面临巨大风险。
那么,为什么美国不敢越过这条“鸿沟”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代价无法接受。首先,军事上,中国的国防预算位居世界第二,火箭军和陆军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基数庞大,若边境发生冲突,中国的反击将是猛烈的。
其次,经济上,中美两国的贸易额巨大,中国是美国的主要供应商,许多苹果等美国公司都在中国设有生产线,若发生断链,首先受害的将是美国企业。
布鲁金斯学会的文章指出,美国与中国一旦发生战争,全球的繁荣将受到影响,无论谁胜利,最终结果都会非常惨烈。Atlantic Council的报告建议美国应尽早制胜,但现实中,美国的准备并不充分,一旦拖延,成本将大幅增加。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教训深深刻在美国决策者心中,现代武器并不意味着胜利,补给线的延长、地面战的残酷,尤其是核武器的威慑,使得任何一方都不愿冒险。
到了2025年,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了威慑,中国军力的扩张引发了美国的关注,但美国则更加注重与盟友的合作,避免直接与中国发生边境冲突。
中国方面则继续推进军事现代化,提升威慑能力,并推动经济的自主性,减少对外依赖。国际观察认为,中美博弈是全方位的,然而边境冲突仍是一个高风险的选项,各方都不希望触及。
总的来说,这条鸿沟之所以无法跨越,并非是因为不敢,而是因为无法承受。几十年来的犹豫不决,表明美国已经深思熟虑。未来的博弈仍会持续,但边境火药桶谁碰谁都得小心。大国较量的舞台,已经转向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最终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谁能更稳健、更擅长长期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