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国家面临着内外的巨大压力。满族的八旗子弟已经无法承担起国家重任,反而成了政府财政上的沉重负担。而清朝所依赖的绿营兵,也早已涣散不堪,军队的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政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国家的动荡,清朝该如何发展?尤其是在用人方面,谁能胜任关键岗位,成为政府的支柱呢?在这个背景下,汉族士大夫逐渐崭露头角,进入了权力中心。许多汉族官员开始在官场中审时度势,影响决策,给晚清政权带来了一线希望和一定的稳定基础。
在这些晚清的名臣中,曾国藩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位亲自组织湘军的领袖,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巨大威胁下,挺身而出,扭转了局势。曾国藩的治国理念和为官之道,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官员,也对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人抱怨出身不好,然而曾国藩也出生于贫苦农家。据他自己所说,他是五百年来家族中唯一一个进入朝廷做官的人。 曾国藩的家境确实贫寒。他的祖父,直到35岁才醒悟,开始努力打理家庭,最终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有了这笔积蓄,曾国藩的父亲才得以读书。然而,他考了17次才终于考中秀才,直到43岁才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只是一个小秀才,但这已经是家族的荣耀。之后,曾国藩的父亲还开办了私塾,曾国藩也受父亲的影响,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 在当时的社会,科举考试对普通人家来说是唯一的出路,几乎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此。对曾国藩来说,和父亲一起参加秀才考试,实在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尽管如此,曾家父子依然不屈不挠。曾国藩和他的父亲一样,都经历了多次失败,直到成功。曾国藩自己考了7次,最终成为了秀才。23岁时,他终于让家族扬名立万。而后,曾国藩在举人考试中一举成功,这一成就也比父亲更为突出,因为他当时是在湖南省最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可是,进士考试对曾国藩来说并不顺利,他参加了三次才终于考中,且成绩只得三等进士。尽管如此,曾国藩在翰林院的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迅速在湖南省内声名鹊起。 回顾曾国藩的读书经历,虽然一路坎坷,但他最终在接近30岁时实现了许多人一生也未能完成的梦想。尽管如此,曾国藩常常自谦,认为自己并不优秀,但他始终坚信,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机会。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后人:一时失意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获得成功。而《曾国藩家书》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曾国藩的思想、理想和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他被后人誉为半个圣人的原因之一。在治军方面,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这才使得湘军形成了强大的军力和严明的军风。作为一代权臣,曾国藩达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封疆大吏的地位,但他依然始终以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正因如此,李鸿章等同时代的知名人物,对他保持了极高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