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应天的皇宫中去世。在他临终时,唯一让他忧虑的就是自己的宝贝孙子朱允炆能否在一众叔父的虎视眈眈中稳稳地坐上皇位。虽然朱元璋有许多儿子,甚至可以说是历史上儿子最多的皇帝之一,但他并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而是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孙子朱允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选择呢? 早些时候,朱元璋确实有立太子的计划,那就是他的长子朱标。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能力也非常出色,深得朱元璋的宠爱。朱元璋刚即位时,便立朱标为太子,尽管当时许多大臣认为皇帝刚刚登基,立太子并不急迫,建议先让朱标担任中书令,但朱元璋坚持要立他为太子。这足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爱。事实上,朱标在朝政上表现得非常得体,无论是处理朝堂事务还是家中的琐事,都让人十分赞赏。然而,就在人们认为朱标将继位时,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一次去西安巡视新都的途中,朱标不幸感染风寒,经过治疗仍无力回天,最终去世。这个打击令朱元璋极为痛苦,仿佛一夜之间老了许多。尽管如此,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必须尽快为国家选定新的继承人。
马皇后共生了三个儿子,然而其他两个儿子却并不像朱标那样出色,一个骄奢淫逸,一个残暴凶狠。如果把国家交给这两个人,必定是灾难。所以朱元璋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两个嫡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从庶出的儿子中挑选继承人,而在庶子中,燕王朱棣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朱棣不仅与朱标一样优秀,在朝中的威望也很高,应该是最适合继承帝位的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并没有选择朱棣,而是跳过了自己的儿子们,直接选择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为什么燕王朱棣最终未能继位,而是朱允炆登上了皇位呢?古代对于嫡庶有着严格的区分,尽管朱标去世,但朱标的两位嫡次子还健在,尽管他们无法继位,但他们依然存在。若选择庶子继位,就显得有些不合规矩,难以理直气壮。所以,即便朱元璋心中有意选择庶子,考虑到嫡庶之别,最终还是决定将继承人的位置留给孙子朱允炆。当然,这背后也有其他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对大儿子朱标的深厚感情。若朱棣继位,那朱标的位置如何安排呢?这种深沉的父爱,恐怕世间难觅。朱元璋在考虑继承人时,甚至要顾及已故儿子的名分,想方设法为朱标的位置保留一份尊严。 在深思熟虑后,朱元璋最终决定从朱标的子女中找出合适的继承人。朱标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包括两个嫡子和三个庶子。最初,朱允炆是庶子,因为朱标的嫡长子早早去世,剩下的嫡次子虽然还在,但其外祖父的身份尊贵,朱元璋心中有所忌惮,不想将皇位传给这种背景复杂的嫡次子。而当时,朱允炆的母亲被扶正,朱允炆因此也可以算作嫡子。这为朱允炆继承皇位提供了一个契机。 朱允炆聪明、好学,又继承了父亲朱标的仁爱与宽厚,他与朱标非常相似。看到孙子,朱元璋仿佛看到了早逝的儿子,因此对朱允炆十分宠爱。最重要的是,如果朱允炆成为了皇帝,朱标也能以皇帝之父的身份得到应有的尊敬和荣耀。为了确保孙子能够顺利继位,朱元璋决定先清除那些可能威胁朱允炆位置的重臣,随后将自己的儿子们都调离京城,送往边疆。为了防止藩王作乱,朱元璋还特别下令禁止藩王入京吊唁,连自己去世后都不让儿子们回京。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确保朱允炆的皇位能够稳固。然而,尽管朱元璋做出了种种努力,朱允炆的年轻和心中的削藩野心,最终还是导致了他不明不白的结局。他一心想削弱藩王的权力,最后却因众多因素失去了一切,最终下落不明。至此,朱元璋的传位之路也就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