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初建时,边疆上分布着多个游牧民族,如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这些游牧民族虽然整体国力远远不如刚刚建立的大唐王朝,但凭借其强大的骑兵力量和灵活的机动性,给唐朝带来了不少困扰。尤其是在辽阔的边境线上,这些游牧民族频频挑战唐朝的边防。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与这些游牧民族的关系,成为唐朝朝廷的一个重要课题。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也深受这些边境问题的困扰。以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自然不惧这些游牧部落,但他深知直接出兵征讨并非长久之计,毕竟战争耗时耗力,且未必能够获得预期的胜利。因此,他决定采取外交手段,怀柔这些游牧民族。文成公主入藏便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通过和亲政策,唐朝有效地与吐蕃建立了和平关系,减轻了边疆压力。尽管如此,怀柔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波折和挑战。 唐太宗手下有一员猛将,名叫契苾何力,出身于北方的铁勒族。贞观十七年,他回家探亲时,不幸被家族牵连,送到了当时崛起中的薛延陀国。薛延陀的可汗夷男希望拉拢契苾何力,但他坚决拒绝并表示宁死不屈。由于契苾何力的坚决反抗,夷男可汗将他囚禁在牢中。唐太宗得知后,心急如焚,但他知道立刻动兵并非最佳选择,于是决定派遣兵部侍郎崔敦礼前往薛延陀国进行谈判。 经过谈判,唐太宗答应将新兴公主嫁给夷男可汗,以此换取契苾何力的释放。夷男可汗本来因为扣押唐朝官员而忧心忡忡,没想到突然听到这个好消息,心情大喜,便立即释放了契苾何力。然而,契苾何力回到长安后,得知唐太宗为了救他决定让公主和亲,他感到非常不满,坚决反对这个决定。但唐太宗已作出承诺,哪能轻易反悔。因此,唐太宗想了一个办法,让夷男可汗亲自来长安迎娶公主。毕竟当时两国尚处于敌对状态,夷男可汗怎敢贸然前来,结果只能心有不甘地吃下这个哑巴亏,气得他怒不可遏。可惜,唐朝国力强大,夷男可汗也无力反抗,只能忍气吞声。 然而,没过多久,唐朝便开始准备东征高句丽,李世民亲自领兵出征,太子李治也随行。夷男可汗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决定趁机南下,派遣使者前往长安探听消息。李世民早已看穿了夷男可汗的意图,便对使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尔可汗:今我父子东征高丽,汝能为寇,宜亟来!”这句话暗示着李世民准备一举解决薛延陀的威胁,夷男可汗若敢挑衅,唐朝将立刻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