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常被批评为残暴的帝王,其实大部分负面评价来源于《隋唐演义》的误导。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成大事者常不拘小节,而那些真正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往往会引来一部分人的极力赞扬,另一部分人则恨之入骨。因此,隋炀帝在后世的形象多是被黑化的。
历史上,有四位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第一位是秦始皇,他统一了六国,首次使用皇帝这一称号,超越了三皇五帝;第二位是汉武帝刘彻,他开创了汉朝的强大版图;第三位是隋炀帝杨广,第四位是明太祖朱元璋。正是这四位帝王,由于其不朽的功绩,才得以被后人铭记。 公元604年,隋炀帝继位,他在位14年,做了四件影响深远的大事,造福了后人超过1400年。历史对他的评价有争议:隋炀帝是个暴君,但暴君并非昏君。虽然他没有德行,但有显赫的功业,只是他的功业未能带来百姓的幸福,才会导致‘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评价。 其实,隋炀帝不仅能文能武,还并非一个普通的纨绔子弟。他出身于富贵之家,隋文帝当上皇帝后,多次派杨广出征,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征服南方的陈国时,杨广亲自带兵作战,展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为了扩张隋朝疆域,他曾多次对高句丽发动战争,尽管高句丽曾在汉朝时期强大,但随着三国、二晋和南北朝的混乱,他们的势力不断壮大,成为中原的最大隐患。 公元589年,杨广率领50万大军进攻高句丽,虽然第一次未能成功,但他的威望并未因此下降。隋炀帝即位后,经过一段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实力逐步增强,他再次出征高句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尽管高句丽势力强大,经过长达七百多年的发展,他们的城池坚固,隋炀帝的强烈愿望是要彻底消除这个威胁。然而,在这场征战中,士族阶层借民间谚语煽动起义,导致了民众的广泛反抗。在隋炀帝执政期间,他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士族阶层垄断上层社会的局面,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进入政府的机会。曹操时期,魏国在选拔人才上极为看重才华,但随着东晋和西晋的统治,世家大族的垄断愈发严重,寒门子弟难以得到重用。隋炀帝的改革改变了这一局面,虽然触动了士族的利益,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科举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唐朝选拔人才提供了基础,至今影响深远,成为现代高考制度的雏形。 为了促进南北经济的平衡,隋炀帝决定修建大运河,开始了跨越南北的巨大工程。605年,开凿通济渠,608年引沁水至黄河,610年从京口到余杭的江南河,最终形成了横贯南北的全长5000里的大运河。这一工程历时六年,极大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发展。虽然大运河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耗费了大量资源,且成为奢侈浪费的象征,但它无疑为后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 隋炀帝的豪言壮语也颇具文采,在西巡途中,他写下了《饮马长城窟》的诗句: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他的诗句不逊色于历代帝王的文采,而他在吐谷浑的表现,也让当时的胡人惊恐不已。史书记载,吐谷浑人和其他不臣服的国家见到隋军营地时,纷纷屈膝拜倒,甚至不敢骑马接近。 然而,尽管隋炀帝有如此文治武功,他的功绩在唐朝李世民时期却遭到抹黑。当时,突厥侵扰了唐朝边境,李世民不得不与突厥签订城下之盟以换取和平。相比之下,隋炀帝在位时,突厥人并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显现出隋炀帝的强大威望和外交成就。 隋炀帝的一生,虽然在位仅14年,但他所做出的四项重大成就影响深远。这四项成就,被后人误解和曲解,使得他成为昏君的代名词。然而,隋炀帝的贡献不可抹去,他创建的科举制度为后代选拔人才奠定了基础,他修建的大运河历经千年依然为经济繁荣发挥着作用。正如历史将自有公论,隋炀帝的伟大业绩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