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成功占领了益州。九年后,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开始主政。与此同时,曹魏的文臣开始尝试通过和平手段使蜀汉归顺,而南中的蛮夷也爆发了反叛。面对内外的双重压力,诸葛亮如何应对? **蜀汉的危急存亡之秋**
诸葛亮感到非常心累,内忧外患交织,局势令人焦虑。 **外患的威胁** 刘备去世的同一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刘禅继位后直接改元建兴,没有等到第二年。这一元号的选择充满了政治意味,明确传达了刘禅决心恢复汉室的信号。为何如此急切?因为诸葛亮明确要抵抗曹魏的和平演变,坚定地要恢复汉室的荣耀。 **曹魏的和平演变** 当时,曹魏的重臣王朗和贾诩建议曹丕,针对蜀汉和东吴采取畏威效用,不战而定的政策。他们主张通过和平手段来统一,而不是直接发动战争。这种想法是希望通过文德、威压和外交手段让蜀汉自愿投降,而不是通过军事打击。 在刘备去世那一年,曹魏的文臣集体发起劝降攻势。华歆、王朗、陈群、许芝、诸葛璋等人纷纷给诸葛亮写信,表示天命已经站在魏国一边,建议蜀汉直接投降。王朗甚至写信给蜀汉的太傅许靖,然而他并不知道许靖早已去世。 **诸葛亮的回应** 对于曹魏的劝降,诸葛亮毫不退让,写了一篇《正议》,坚决表示蜀汉不会投降,且要恢复汉室的荣耀。在《正议》中,诸葛亮痛斥曹操、曹丕,强调曹魏的统治并非天命所归,蜀汉依然可以在这片土地上重新振兴。他还提到,历史上的英雄如项羽,虽然有过辉煌,但最终未能实现大业,曹魏的历史也未必能避免相同的结局。 **魏国的进一步行动** 尽管诸葛亮回击了曹魏的劝降,曹魏并未放弃。他们加强了对蜀汉的压力,甚至在魏帝曹丕去世后,继续通过派遣使者进行劝降。曹丕的继承者在继位后继续指责诸葛亮居心叵测,声称老百姓对他并不拥护,进而加大了对蜀汉的心理战。 **内忧:南中叛乱** 除了外部的压力,蜀汉还面临着内部的叛乱问题。早在刘备去世之前,益州的黄元就已经发动了叛乱,刘禅继位后,南中的三郡也先后爆发了反叛。为了恢复国力,诸葛亮决定亲自出征,平定南中叛乱。 **南中叛军的构成** 南中的叛军主要由地方豪强和少数民族组成,通常被称为南蛮。其中,益州大族雍闿、夷王高定以及牂牁太守朱褒都参与了叛乱,联合了东吴。这时候,孙刘联盟的稳定性也面临考验。 **诸葛亮的应对** 历史上的诸葛亮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有所不同,他没有采取如演义中那样各种计谋对付南蛮。而是通过军事行动逐步平定叛乱。南中叛军内部的主要冲突源于益州大族和少数民族的内部斗争。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这一点,迅速平定了南中。 **南中平定与治理**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并没有放松对南中治理。他将南中四郡分成六郡,以削弱当地的权力。同时,他将南中各族的强兵迁往益州北部,组成飞军,以增强蜀汉的军力。此外,诸葛亮还任命当地的豪强为太守,并将大量军事物资从南中带走,确保蜀汉能够继续保持稳定。 **南中安定后的影响** 虽然南中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渐渐安定,并为蜀汉提供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但南中也并非完全平静。尽管诸葛亮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减弱了南中反抗的势力,但南中人依然有多次叛乱。最终,李恢继续平定南中的骚乱,而蜀汉的管理体制逐步稳定。 **北伐:最后的中兴** 南中问题解决后,诸葛亮的目光转向了北方。北伐是他为恢复汉室江山进行的重要行动。随着曹丕的去世,蜀汉终于看到了一个有利的时机。诸葛亮决定开始从秦川出发,进行北伐。在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开始为北伐做准备,并派李严负责后勤工作。诸葛亮也亲自进行军事训练,确保北伐的顺利进行。 **北伐的正式启动** 到了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正月,北伐正式开始。诸葛亮带领蜀汉的精锐部队,踏上了这条艰险的征途,目标是恢复汉室的荣光,重新夺回失去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