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商鞅变法如何改变秦国被魏吞并的命运,成为七雄之最
创始人
2024-11-02 04:14:27
0

原标题:看商鞅变法如何改变秦国被魏吞并的命运,成为七雄之最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崩溃,中央权力日益攀升。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随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旧有土地政策无法满足需求,要求建立发展经济,巩固土地使用权力。从而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而井田瓦解错过赋税改革和土地私有制,秦国正落后于六国时。为增强经济、政治实力,避免被六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酝酿变法。

借此机会,我们从春秋战国,七国争霸中了解商鞅为何变法,如何变法,及商鞅变法的利与弊。

引言: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法制与地位。

春秋战国之交,天下局势大变,秦国国土面积大,而难以跟上时代脚步。直到战国,中央权利受贵族限制,内部厮杀严重。秦出子、秦献公、秦孝公内部之乱,血流成河,而内耗不止。

秦国,各国施行井喷而秦国因农耕能力薄弱而畜牧业比重大,错过改革。举国上下五中之二的土地荒废,农民果腹尚难,更何谈经济。而居于秦东方的魏国,魏文侯改革,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更有吴起等良将,故秦国内忧外患,长此,便要被魏国吞并。

到了秦孝公,酝酿改革,权衡旧贵族利益与国家经济,水深火热中,招贤纳士,商鞅登上了历史舞台。

各国变法图强,而秦变法却遭到旧贵族抵制。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提出殷夏亡国,因其敝帚自珍,明知政策法度不健全而不去改变。且每个时期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局势,对于前朝的法律,不能照搬不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有针对性地根据国家农业、经济、军事问题新订政策。以保证政策的可行性,国家进步的稳健。

商鞅舌战群儒,有勇有谋,立木为信,终于变法得以施行。

秦国旧法:商鞅变法前秦国并无明确法律,而是律例、律法,故要调整为一种统治模式,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

旧时秦国以礼治国,因此无法约束好官吏与贵族。而新法,设立了严明的法律法规,依法治国,以致变法第二年,民心大悦,快速高效地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彼时秦国被中原国所不齿,成为“蛮夷之地”,因其国土疆域大,边缘地界经济落后严重,民风民俗鄙陋,粗俗无礼,而无法管制。因此商鞅提出“去强弱民”,阻拦民间私下争斗,弱化野蛮粗俗的地界权力。提高人口素质,和国家内部安全,使秦国融入中原文明。秦国在商鞅变法前的律法鲜少有人遵守,而法律健全无人信服是无法推进国家进步的。因此,“使法必行”是商鞅提出的一个重要改变。七国争霸时期,除却秦国,其余国家虽有法律,却遵守、实行率极低。因此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取得巨大成就,因商鞅将“使法必行”当做国家政治的根基。禁止“滥仁”,战国时,除却变法后的秦国,其余六国无一能做到犯法则惩治。尤其贵族犯法,碍于权力,惩戒无法实施。过分的宽容,是对法律的亵渎,是对公平的反对。商鞅反对滥仁,也是为变法的实施清除障碍,保证法律的最大公平化。“刑无等级”,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秦国变法前内忧外患,一半来自贵族的藐视中央、法纪朝纲。针对贵族权力的藐视法律,必须推行严政。“使民知而用之”,商鞅提出,国家颁布法律,靠百姓的遵守与拥护,所以法律颁布,要保证草民亦能知晓,保证法律的宣传。

商鞅变法成为秦国由弱转强的里程碑,

霸道连宵论,强国先富民。矩规传万户,荷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出悍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通今。——《五律.商鞅变法》

商鞅执权秦政二十余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新法得以实施也使秦国国力发生质的飞跃。

一、经济水平提升,军事力量强大。

新法实施保证了农民利益,使农耕经济大幅度进步,家给人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且新法看中战功,将士斗志昂扬,使秦国军事实力跃居七国之霸。统一度量衡,促进商品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富足,国富兵强。

二、新法保护了下层百姓的利益

秦国日益富足,而君王知人善任。使得天下人才,国内国外,皆欲依附秦国。且秦新政又为吸收、任用人才,建立了“客卿制度”。著名思想家荀况对此描写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怡然如无治者”。

三、扩张疆域、增强国力。

魏惠王同秦孝公相会杜平,秦国多年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局面就此结束,秦国在七国中地位大幅提升。秦对外战争也接连告捷,疆域更广,土地肥沃,大大促进了经济、农业的发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被魏吞并的命运,且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总之,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秦国,出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上,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影响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其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军事基础。

根据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及未来秦国发展,谈商鞅变法的弊端。

弊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宏杰认为,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民形象是最好的。那时中国人民骁勇善战,能文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而春秋到唐宋,形象落差极大中国人品质极大劣化,麻木懦弱,缺乏创造力。

因为商鞅的愚民政策,视文、商、工皆为无用之辈,且曾在河边论法之时,连杀700论政文人。且其政治思想乖戾、凶残,认为穷要打、富要打,国家富强要打。最终缺乏人道主义的“狼虎之国”,用野蛮,战胜了文明。且变革的法律,并未完全与旧法划分界限,“内行刀具,外用甲兵”,藐视教化,具有明显历史局限。

且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评价:

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变法改革之一,体现了秦孝公的知人善用,商鞅的政治谋略,且其作为七国争霸秦由弱转强的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重要意义。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军事进步,为多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变旧有生产格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定了土地私有制。保证了农民的利益,阻碍了权贵对土地的兼并。使得人民富足,合理增加税收得以实行,大幅提高了国家经济水平。

政治上:从根本上打击瓦解了旧有血缘宗法制度,使得贵族的权利无法延续,用人唯贤,吸引各国人才归附。封建国家制度更加健全、合理,预防了商鞅变法前的贵族内乱,巩固中央集权。使权力更加集中在中央,削弱地方特权,极大程度地提高国家安全水平。

军事上:奖励军功政策完好,为秦始皇执政后定下的军工政策打下坚实基础。立军功者,无论身份,哪怕草民亦可,收到丰厚嘉奖。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士气,使秦国军人,骁勇善战,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无可阻挡。为下一步扩展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简编》、《五律.商鞅变法》等。

了解更多历史故事,欢迎关注钧儒说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乾... 作为皇帝的妻子,母仪天下的国母,皇后的身份和意义不言而喻。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贤德淑良的皇后,如...
原创 李... 在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他最初敢于为民请命,有学问又很正直,还与康熙皇帝...
原创 吕... 1735年,58岁的雍正突然暴亡,死因一直是个谜。 民间传闻,他其实不是得病死的,而是被吕四娘给割去...
原创 李... 李鸿章不像他大哥李瀚章那么多子多孙,他只有三个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 长子李经方不是李鸿章...
原创 回... 1861年,年仅31岁的咸丰帝在热河去世,皇位的由他年仅六岁的儿子载淳继承。 鉴于当时载淳年幼,生...
原创 顺... 历史的误区在于,我们常常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发生在几百乃至几千年前的历史。 现代人23岁大多还没结婚...
原创 胡... 胡宗宪靠山倒台后,向嘉靖皇帝献上白鹿,摆脱危机 胡宗宪既是抗倭功臣,又是奸相严嵩的间接党羽。胡宗宪的...
原创 大...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杭州两任知府——马宁远和高翰文,似乎干的都比较失败。前者被利用炸...
原创 明... 前言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获,成为了继北宋末年徽钦二圣被俘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被敌人俘获的...
原创 明... 在明朝的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争不断。在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两个名字尤为显眼——李自成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