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设立丞相以来,丞相一直是皇帝最得力的助手。他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朝堂事务,帮助皇帝减轻管理国家的压力。丞相如同皇帝的左右手,与皇帝关系密切,密不可分。
历史上,人们常说“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见丞相的地位之高。除了皇帝本身,丞相的权力最大,这样的存在既能为皇帝分担事务,也可能构成威胁。如果君臣同心,国家当然会昌盛;但如果宰相心怀二意,皇权就会动摇,朝堂也容易陷入混乱,这正是朱元璋最担心的局面。 皇帝与宰相的关系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彼此依赖,但不能过于接近。皇帝掌管整个国家和朝堂事务,若事事亲自决断,就会应接不暇。因此,皇帝需要宰相的协助。然而,宰相也不能完全独断,若处理事务过于独立,皇帝反而会怀疑其心怀叵测,可能伺机谋反。 丞相虽然是百官之首,看似光鲜,但实际上是个难以胜任的职务。一不小心就可能丢掉性命。历代皇帝为了确保权力集中,常采取分权措施。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人事事务,从而避免重权集中在一人手中。三公之间互相牵制,却又必须服从皇帝命令,这既保证了权力集中,又防止了威胁。通过这种分权手段,皇帝既获得了安全感,又能掌控全局。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对权力极度谨慎的皇帝,因此废相在他看来势在必行。 丞相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可见其存在的合理性。历代皇帝当然都曾考虑过废除丞相,但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才真正实行。这与朱元璋的性格和经历密不可分。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家境贫困,被地主压榨,父母又在天灾中相继去世。为了生存,他曾在寺庙寻找庇护,但最终误打误撞加入起义军。 当时,百姓对元朝政府强烈不满,各地纷纷起义。朱元璋若不加入起义军,就可能被视作反叛而遭处死。他凭借聪明才智和出色能力,很快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逐步掌握重要地位。朱元璋的江山,完全是靠自己一步步打出来的,从一个小县城开始,最终建立明朝。 朱元璋经历了太多风雨和背叛,因此性格狠毒、多疑。他对曾经的伙伴只信任一丝一毫,害怕被背叛。这样的皇帝注定孤独,只相信自己,权力必须全部掌握在手中,任何人分到半分都可能成为威胁。与其他皇帝可能在晚期才对宰相心生不满不同,朱元璋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宰相的存在。 虽然延续了元朝中央制度设立左右丞相,朱元璋自始至终都在思考如何收回权力。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宰相制被废除,是必然结果。 要废除宰相制,首先需要一个无能的宰相作为切入点。丞相作为长期存在的职务,在百姓心中不可或缺,废掉它必须有合理且不可反驳的理由。朱元璋选择的对象是胡惟庸。胡惟庸继任丞相后,目中无人,试探皇权,甚至自行处理大事,激怒了朱元璋。 朱元璋深知,仅废掉胡惟庸一个宰相还不足以废除整个制度,因此暗中观察,为日后全面废除宰相制寻找机会。胡惟庸后来勾结文武百官,意图谋反,这给了朱元璋正当理由。最终,宰相制在中国存在千年的历史中被彻底废除,胡惟庸及其随从三万余人被处死,宰相一职自此消失。 废除宰相后,对朱元璋个人影响不大。他将权力进一步细分到六部,以便有人替他处理政务。朱元璋勤勉好学,多处理政务也无大碍,但对于后代资质平庸的皇帝而言,这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盟友。于是,中央机构逐渐发展出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为皇帝提供建议,协助决策。起初,内阁大学士仅能提出建议,无实权,但随着时间推移,权力逐渐增强。像张居正这样的内阁首辅,其权力甚至可与昔日丞相相比。可见,丞相虽然名义上消失了,但实际上其职能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朱元璋通过废相、分权和设立内阁,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皇权,也为后代皇帝树立了榜样,帮助子孙稳定江山,扫清障碍。但他未能预料到的是,并非所有继任者都有他的能力,未来的皇帝未必能够像他一样独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