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10月25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承办,铜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单位协办的首期全国陶瓷艺术高级研修班,在西安古都文化大酒店正式开班。此次研修班旨在响应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系统性培养陶瓷行业高层次人才,为全国陶瓷艺术从业者搭建交流互鉴、精进提升的专业平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教授应邀出席开班仪式并作《 当代陶瓷绘画的历史变革与创作实践》专题讲座。



“当代陶瓷绘画”的概念:主要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陶瓷材料在陶瓷上绘画创作、落款、烧制等程序而完成的艺术作品,它的诞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当代陶瓷绘画是一种融合传统技艺与现当代艺术观念的综艺术表现领域,它既𨒂续了陶瓷作为物质载体的历史文脉,又在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及技术边界上不断突破。
一. 核心概念:从“工艺装饰”到观众念表达的转型
二. 创作特征与技术突破
1. 材料的实验性
2. 打破传统纹样范式
三. 艺术价值与思想维度
1.去功能化、
2.表现个性思想、承载个体艺术语言与时代命题。它既要求创作者,掌握泥与火交融的技术深度,更需要具有将物质材料转化为观念符号的思组能力,在陶瓷长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叙事。




一、历史源起——异军突起的浅绛彩“瓷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其武力打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上半个多世纪,陶瓷民营作坊业主疲于生计,主要生产城乡平民日常生活用瓷,其时,由于清代晚期御窑厂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强大的凝聚力,景德镇官窑原本配合默契,合作协调,精工细作,装饰严谨的陶瓷制作模式松散开来。其时清代御窑厂彩绘艺人摆脱了封建权威与御窑垄断控制和羁绊,开始确立个人艺术风格与发展的方向。
清末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一批皖南籍“新安画派”画师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画师为陶瓷瓷画的领军人物,他们精通书画,所作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在清代御窑厂为职业画师为皇家制瓷之余,致力于传统陶瓷装饰的绘画性变革与创新。这些及其被影响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家开始了近百年的创新努力,陶瓷绘画经历了百年来重大的艺术转型期。他们打破清规戒律,冲破朝廷官窑造型与绘画装饰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束缚,改变历代御用官窑瓷均由朝廷内府设计图案纹饰交皇家御窑厂制作完成的模式化制度。
其时御窑厂瓷绘艺人们只能重工艺按图制作、按样生产,不惜工本、完成宫廷下达的旨意。不能讲究绘画者思想与个性分风格,不能讲究御窑厂画师绘画的笔墨意韵。这些御窑厂画师打破原来的保守,敢于大胆革新锐意求变,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将同为国粹的中国书画和陶瓷瓷绘工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陶瓷彩绘向个性化瓷画艺术创作方向的历史变革。


历史源起——文人画风格的“新粉彩瓷画”
现代“新粉彩瓷画”的兴起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终结。此后 的38年中社会动荡、国家危亡,百业衰败。
景德镇的制瓷业遭受严重破坏,但是,陶瓷的技艺人员仍在发挥自己的智慧,延续瓷都千年窑火的燃烧。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瓷画艺术家,继续弘扬革故鼎新的时代精神,吸收借鉴浅绛彩瓷画诗、书、画、印的文人画形式,在传统粉彩与浅绛彩的基础上,改良变化浅绛彩瓷画色域单调且易脱落等缺陷,努力将传统绘画的技艺加以创新发展,既创造了色域丰富,又独具特色的新粉彩瓷画艺术,并使其日益成熟,时尚风行。
此时,还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瓷画艺术家,如潘匋宇、汪晓棠、张晓耕、周小松、许尚礼等人。他们“以瓷当纸,以画入瓷”,将宋、元以来的工笔画或兼工带写的中国画韵致与粉彩瓷的工艺特色和谐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具有写意风骨,雅俗共赏的文人画风尚的新粉彩,开创了现代粉彩瓷的新格调。时称其为“新粉彩”瓷画。
崛起以“珠山八友”瓷画名家为代表的新团体
随着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新兴的瓷画艺术团体,如1928年(民国17年)由王琦、王大凡等八人,自发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月圆会”相约每逢月圆十五日,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聚图》上题诗:
道艺相交信有因
珠山结社志图新
翎毛山水梅兼竹
花卉鱼虫兽与人
画法惟宗南北派
作风更进东西隣
聊将此幅留鸿爪
自述吾侪自写真
(1944年猴年)
作品表现了其结社求变新的宗旨,他们品茶论瓷,研习瓷艺,在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粉彩彩绘技法演绎出新的新粉彩文人瓷画,将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珠山八友”他们分别是:“珠山八友”为: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毕伯涛、何许人。(王大凡回忆)刘雨岑说,“珠山八友”为: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田鹤仙、徐仲南。尽管对“珠山八友”人物的说法不尽相同;但这十位艺人在其时都各有专长与影响,画品高尚,都曾为王琦合作配画,由于时间、人员的更替,以上十人理应均为“珠山八友”成员。
当代瓷画艺术的新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期瓷画艺术、瓷画家的思想也出现了新的转机和活力。王步、施于人、张志汤、王锡良、张松茂、李峻、戴荣华、张志安、赵惠民、余文襄等瓷画名家,深入现实生活,感受时代脉搏,以极高的政治热情和饱满的艺术创造力投入到瓷画创作之中来,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精品力作。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陶瓷百废待兴,十大瓷厂相继成立,瓷画艺人,为时代而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瓷画艺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青花瓷画的突破变化与革新,是以王步等为代表的瓷画艺术家谱写的。王步早年瓷画艺术作品以工整细腻为主,中期以兼工带写为特色。进入20世纪五十年代,他晚期的创作,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上,亦有突破性的变化与革新。将中国文人绘画写意山水墨画之法与传统青花分水技法相结合,创造了不同于传统青花“双勾”分水的分水写意法。瓷画人物、花鸟、瓜果、鱼虫作品,显得笔墨简朴雄浑、色调高雅、风格鲜活。创造了彩瓷绘画自明、清发展以来前所未有的青花瓷画绘画新风貌,为陶瓷青花瓷画发展,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
粉彩花鸟画呈现盎然生机。这一时期粉彩花鸟题材瓷画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多抒发闲情逸致,重谐音采头的绘画局面。如汪以俊创作的粉彩《六鹤同春》瓷板画,虽画仙鹤牡丹,却表现出春意盎然、一片生机的新面貌。瓷画作品讴歌时代。这一时期瓷画家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深入现实生活,所作作品主题突出有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题材。瓷画一改过去那种以仙道神佛、富贵吉祥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局面。如王锡良的《人民公社好》、赵惠民的《愉快星期天》如余文襄的《雪兆丰年》,龚跃庭的《给军属拜年》,徐焕文的《圭峰奇秀》。邹国均、李镇生、汪昆荣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瓶等作品,都颇具生活气息与时代感。
20世纪七十年代的瓷画艺术
这个时期瓷画艺术创作强调陶瓷艺术创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方向,反对脱离政治、脱离生活实际,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个人名利思想,达到“兴无灭资”的目的。在陶瓷艺术的创作领域中,通过陶瓷艺术反映“文化大革命”,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所创造的奇迹。此时陶瓷艺术创作亦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镜子。在这一特定的时期里,景德镇瓷画家根据客观形式的时代需要,创作出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瓷绘作品,“文革瓷”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从装饰题材上看,有反映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欣欣向荣的作品。
如邹国均的山水瓷板画《深谷新村》、邓必浩的《古镇新貌》有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秀美的瓷板画,如《革命摇篮井岗山》、《东方日出》、余文襄《赏雪图》瓶、李镇生的《春夏秋冬》瓶;有反映各族人民庆丰收的《百花齐放》、《丰收时刻》、《春风细雨育新苗》;有表现工农兵人物形象的瓷画,如《观云图》、《渔水情》、《渔岛民兵》、《赤脚医生》;有表现当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作品,如《送戏下乡》、《宣传队》、《公社小社员》,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等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瓷画艺术
改革开放后,中国陶瓷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瓷画艺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融会民族文化,借鉴西方文化艺术创作观念逐步开放,艺术形式不断加强。瓷画艺术创作也出现了多元化、多格局的繁荣面貌。作品创作题材、工艺技术、工艺材料与艺术表现形式亦更加丰富。此时瓷画艺术创作,出现了一大批潜心艺术瓷创作探索并卓有影响的瓷画艺术家。
他们当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有陶瓷院校教授、还有陶瓷美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由于陶瓷艺术家艺术修养、生活经历、文化学养和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瓷绘作品有不同的特色。工艺美术大师、陶瓷院校教授的作品,个人艺术风格突出,表现形式多样。高级工艺美术师思想活跃,创作手法新颖,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形成了这一时期瓷画艺术作品的独有特色。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瓷画作品,他们有深厚的瓷画艺术功底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在艺术创作思维上,以恢宏的气度,深入挖掘民族艺术精华,把陶瓷文化和当代审美观念融为一体。他们的瓷画作品表现出新的风貌,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艺术的气息。
“学院派”瓷画
艺术家广泛吸收现代艺术的造型理论,借鉴现代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运用具有现代意识的表现的手法,而形成“学院派”的作品特色。“学院派”瓷画艺术家,有的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有的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有的毕业于景德镇学院或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其中一些人已是著名教授或工艺美术大师。
“学院派”的瓷画作品主要有两大类:纯绘画类瓷画艺术表现形式和高温色釉瓷画综合装饰。
在传统陶瓷工艺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意趣发展起来的瓷上绘画艺术瓷。即以陶瓷媒质为载体,体现陶瓷艺术家的创作主体思想意识和他们的创造性。


当代瓷画艺术的发展
当代瓷画艺术是艺术家以融汇中西的审美理念,将传统陶瓷工艺表现与现代绘画性艺术创作相结合,同时不断运用新彩料,新工艺、新技术来展现瓷画作品神奇的魅力,表达了陶瓷文化丰富的内涵与材质美感,创造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瓷画艺术风格。
思想与观念的更新
陶瓷绘画作品思想与观念的更新,核心是突破“装饰从属”的传统定位,转向以当代艺术语言表达个体精神、社会议题与文化反思的创作维度。
1. 主题表达的拓展:从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吉祥寓意或写实题材,转向对现代生活、科技影响等当代议题的探讨,让陶瓷绘画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载体。
2. 创作观念的转变:从“技艺为上”的审美标准,转向“观念先行”的创作逻辑。
3. 边界的打破与融合:不再局限于陶瓷器物的平面或曲面装饰,而是将陶瓷绘面打破“实用”与“纯艺术”的界限,赋予作品更强的实验性和当代性。
工艺与材料的突破
当代瓷画作品通过对工艺材质、装饰题材、艺术表现形式等多方面的开拓创新,突破了传统瓷画艺术作品瓷绘工艺与色域表现的界定,从而树立了全新的工艺、瓷绘、题材等创新理念。通过对瓷画艺术的重新认识,艺术家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和艺术再造。
当代瓷画艺术装饰工艺与材质上的创新与突破,是把陶瓷的特性同其他绘画艺术与工艺装饰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当代瓷画艺术作品表现技法更加丰富,画面色彩更加明亮,对比更加强烈。
作品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瓷画作品强调时代精神与思想,注重与时俱进,墨随时代。作品表现新时代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展现瓷画者个人灵性,作品创作表现其艺术追求,满足民众新兴的、多元文化的艺术需求与审美意趣。当代瓷画作品与传统彩瓷装饰相比,画面显得自由豪放,艺术性、时代性、绘画作者个性风格特征强烈。




我的陶瓷艺术创作实践
我1976年参加工作,至今从事陶瓷艺术创作50多年了,我从小爱美术,小学时常常在课堂偷偷画,景德镇是瓷的世界,都让我深深着谜,给我很多创作灵感。我出生在陶瓷粉彩世家,早年我拜师画过瓷相、画过墨彩。
李文跃陶瓷技艺传 承谱系

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我在艺术瓷厂工作的时候,又得遇很多良师指点熏染,其时创作的作品有《父亲》《五子罗汉》《十八罗汉》,《群仙祝寿》《牧歌》《高士观画》等等。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陶瓷艺术表现创新探索的发展期。我深刻感受作为当代工艺美术家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陶瓷艺术,必须静得下心来学习传统,传承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参与陶瓷艺术创作时代的变革。力争用瓷画艺术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展现历史文化变迁、当代社会发展以及革命圣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时代图象。
五十多年来本人致力于粉彩、墨彩瓷画艺术与不同艺术领域跨界融合探索,作品创作不仅注重陶瓷艺术表现形式、还将东方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脉表达贯通其中,作品曾多次在国外展出。其粉彩绘画艺术驰骋于中国瓷画艺术的构建与随性的笔法之间,风格兼容并蓄、不拘一格。作品创作力图用陶瓷艺术绘画语言与画面主题表现形式相融合、达到个性语言表达,深度重塑新时代中国陶瓷艺术,表达中国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我的瓷画艺术基于今日社会生活的感受,置身当代的文化环境,面对社会现实与运用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打破传统陶瓷色域界定,作品力求反映强烈的时代特征。
我的陶瓷艺术作品在陶瓷绘画表现材质上追求“跨界性”“综合性”特点;在工艺技巧上讲究“材质与绘画”兼备;在艺术特征上追求“工与艺”的结合;在作品格调上“主张传统文化意蕴与时代感相融合”。
探索艺术创作在工艺表达的各种可能性,呈现出具有时代语言与时代精神的瓷画艺术作品。
我的陶瓷艺术创作探索工艺与材质的突破,力求创造丰富多彩的瓷画艺术语言。
传统陶瓷讲究装饰化、图案化、秩序化;与粉彩工艺之表现,在长期的陶瓷艺术瓷绘发展历史历程之中已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艺术表现的巅峰。



陶瓷创作笔墨当随时代
陶瓷绘画艺术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陶瓷绘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陶瓷绘画中特殊的笔墨形式以及追求意境营造的特点,使它在世界的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先辈们创下丰富笔墨形式的基础上,现代笔墨应该如何才能有新的属于自己时代的拓展,是陶瓷艺术创作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清代画家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要求笔墨应有时代特性。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应该体现出不同时代应有的艺术特色。对待艺术,宁可喜新厌旧,不可守旧忘新。真正的艺术创作上的新奇,在与和自己时代紧紧相关的独特的表现,而这种独特也不是单单指绝无仅有或随意杜撰出来的东西,而在于陶瓷艺术创作本身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是否深入,是否透彻,是否能抓住现实生活中最具有本质意义的环节,是否能反映所属时代的精神面貌。
用艺术作品图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
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的灿烂辉煌。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绵延连续几千年的文明,它的文明历史是悠久的,文明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选取什么样的重大历史题材,让美术家们进行美术上的再创作?显然是值得推敲的,也是责任与担当。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选取了众多历史题材与故事,在内容上,它包含了中华文明史中的丝绸之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万世之师孔子等,并希望通过表现一批重大历史题材与人物故事,展示中华文化与历史文明等成果、描绘历代社会风情,创作出多方位、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史诗的陶瓷艺术作品。



用艺术作品表现中国精神
中国陶瓷,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蕴藉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面对数午年悠悠岁月含蕴积淀的中国绘画传统。中国陶瓷,经过了记事、把玩、欣赏的阶段,以其独特的笔墨意象,传神写意,超越形似,寄寓自然,不断走向成熟。中国陶瓷,逐渐摆脱了功利的羁绊,自由自在地写心畅神,表现人格气韵,炉火纯青而脱尽铅华,出人意表而逸韵悠远。 中国陶瓷,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它是中华民族思维模式和美学精神的凝结。
如牛对中国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所以历代名家画牛既表现出牛的动作和神态,又表现出牛的品性和精神,赋予牛人格化的魅力。古人认为牛拥有神力,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牛是历代画家常见的绘画题材,古有韩滉、戴嵩,今有黄胄、李可染,精品名作不胜枚举。本人认为,在遍览精美画作之时,我们更应取法牛的精神。牛具有终生奋进、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品质,从牛的习性中他体悟到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气魄。在全国人民同心抗疫的大背景下,以牛入画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工与艺的融合
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有感于社会的变化,置身当代的陶瓷工艺与材料的发展之中,运用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打破传统陶瓷装饰色域界定,作品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陶瓷艺术创作除了应用传统陶瓷绘画装饰的笔与彩料外,还不断吸收借鉴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与材料技巧进行融合创新,尝试新的技法、新的方法、新的效果。别有新意地创造了陶瓷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作为一名陶瓷人,我感到当前得陶瓷艺术创作虽日益繁盛,杰作迭出,但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模仿照搬”,“千遍一律”的问题,艺术家作品创作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从来肩负着“文以载道”的使命,艺术工作者要热情拥抱时代,要把新时代生活与对艺术创作发自内心的亲身感受熔铸笔端,再现伟大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创作出“正能量,接地气的陶瓷艺术佳作”。
回望历史,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时代,那些真正能被人们铭记的艺术家,那些一直流传至今的艺术形式,都是靠经典的作品,精湛的技艺赢得尊重与赞誉得以传承与发展。
那么靠什么手段创作优秀作品?
我认为精品不是一概而就的,比如高温釉彩绘画创作,要在创作中不断感知每一种颜色烧前烧后之变化,再调和加工,在土与火的一次次烧制,在实践的反复烧制中才有可能形成精品。创作优秀陶瓷艺术作品,是所有陶瓷人创作者追求的目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艺术精品创作的基本标准。创作者要精益求精出精品并不容易,不仅要有坚实的艺术表现功力,还要受创作者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和艺术创作水平的限制,也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创作者只要有精品意识,就会有自我提升和不断进步的要求,就会在创作中精益求精。

优秀作品创作需要作者做到三点:
一是创作者要有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艺术创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起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人民、民族前行、文化自信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二是要守正创新,墨随时代。创作者要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给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创新是艺术家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是运用已知的技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表达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动,其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传统思维定势,在艺术创作中,创新需要有底气、能力、智慧。如果没有其学识、修养,熟练的技巧创新则无从谈起。创新要运用新技术、新技巧,运用新手段新材料在创作中走出新路。
实践证明,许许多多静心求精潜心创作反映时代、记录时代的优秀作品是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被一代又一代记住的。新时代随着国家的逐步强大,文化繁荣、艺术多元发展、艺术家处于伟大的时代,没有理由不珍惜创作得良机,所以珍惜自己钟爱得陶瓷艺术。
近些年来我静心求精创作的“西域风情、丝绸之路”等系列瓷画同样有着时代的印迹.
艺术家打造陶瓷精品力作必须静下心来求精,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思想精是长期思考素养的结果,艺术精湛是不断锤炼的硕果,制作精是反复推敲的成果。
三是创作者首先要有强化“精品”意识,陶瓷艺术创作要与时代同步,就是要求创作者们深入生活,走近群众,记录他们的幸福,反映他们的希望,记录充满朝气的时代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讴歌时代。新时代新征程,为优秀陶瓷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历史的发展提升机遇。 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优秀的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 他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
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创作人员,在艺术上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潜心艺术创作,努力打造无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坚持静下心来搞创作,真正将有时代特色,思想深,艺术精,制作精良陶瓷艺术创作好,发展好,传承好,让中华陶瓷艺术之花开灿烂,让凝聚着中华人民智慧陶瓷艺术青出于蓝胜于蓝,千年陶瓷、代代相传。




————人物链接————
李文跃,1959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擅长粉彩、墨彩、高温釉彩绘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陶瓷技艺非遗传承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武汉理工大学、泰国东方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景德镇市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精品课程《陶瓷粉彩装饰》主持人,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装饰》卷主编,国家艺术基金《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项目主持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

他将粉彩瓷的粉润柔和与墨彩瓷的清丽雅致融为一体,创立“粉墨彩瓷”瓷绘艺术 。代表作品《十八罗汉》瓷板画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有《忆江南》、《婴戏图》等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大展中多次获奖,《丝绸之路》、《九老观画》、《唐人诗意图》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藏。并多次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法国、突尼斯、摩洛哥、加篷等国家讲学与艺术交流活动。撰写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 陶瓷装饰》(网络版)、《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景德镇粉彩瓷》、《图案装饰基础》、《中国陶瓷职业教育发展史》等代表性理论专著与教材。


(责任编辑/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