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调动兵马并不一定非得依靠虎符,除非是涉及大规模的战争。虎符由两部分组成,一半由将军保管,一半由皇帝保管。由于许多地区的士兵根本见不到皇帝,所以通常是一级管理一级,如果要跨级或换人调兵,这时才必须使用虎符。
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并非只有虎符才有效,将领仍可以凭个人威望调动部队。不过,为了避免士兵不听命,大多数将军仍会使用虎符。虎符之所以分左右两半,是为了防止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防止大军威胁执政者。虎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国各自拥有兵马,可以自由调动,君王的权力其实有限。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将虎符调兵制度正式落实,目的是集中权力。因此那时调兵必须同时使用将军和皇帝的虎符,并加盖印玺的诏书。诏书会明确写出谁统领兵马、调兵数量、作战目的及限期,战事结束后另一半虎符还需上缴。 随着君主专制的推行,虎符调兵制度达到历史顶峰,历代王朝纷纷效仿。这让士兵形成了“只认虎符、不认人”的意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些士兵长期追随某位将军,甚至只忠于将军而非皇帝。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非常多,皇帝为了防止他们掌握兵权后叛变,确保自身安全,必须依靠虎符制度。 即便在某些情况下调兵不需虎符,皇帝也会心生疑虑,同时参与的高官也会谨慎。因此,很多将军即便无需虎符也能调动兵马,仍会按制度操作。如果换成其他将军或更高官衔的人来调兵,没有虎符就无法调动,这也是士兵最基本的规矩,即使他们清楚此人官职很高。 理论上,任何人只要同时拥有两半虎符和皇帝的诏书,就可以调动兵马,有时甚至不用诏书也能调兵。这说明虎符的标准并不绝对严格。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仿造虎符呢?国家宝藏中提到,虎符实际上是古代密码学的雏形。虎符背面有不规则的突起,每个铭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极难仿造。即便见过,也未必能复制成功。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记录有人成功仿制虎符,主要是难度太高且风险极大。 以上所有制度都建立在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的基础上。如果遇到一个平庸的皇帝,中央集权不统一,那么虎符是否存在,其实际影响就不那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