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全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根据苏联的法律,苏联由15个平等的加盟共和国组成。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15个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强大的苏联因此分裂成了15个国家。
实际上,苏联曾经有16个加盟共和国。这个第16个加盟共和国名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于1940年。但是到了1956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撤销卡累利阿-芬兰的加盟共和国地位,取消了其名称中的“芬兰”二字,并将其降级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最终并入了与其相邻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从此,卡累利阿-芬兰不再作为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存在。如果这个加盟共和国没有被并入俄罗斯,而是一直存在到1991年苏联解体,也许它也会像其他15个加盟共和国一样宣布独立,甚至有可能与芬兰合并。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为何在1956年,这个加盟共和国会被并入俄罗斯? 首先,卡累利阿-芬兰的部分土地实际上属于俄罗斯联邦。这个加盟共和国位于苏联的西北部,和芬兰接壤,首府是彼得罗扎沃茨克,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这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原本由芬兰和俄罗斯的部分土地合并而成。芬兰在苏联西北部,靠近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列宁格勒曾是沙俄时代的首都。沙俄时期,芬兰一直由俄罗斯控制。1808年,经过芬兰战争,沙俄接管了芬兰,芬兰成为沙俄境内的一个自治大公国,由俄罗斯沙皇兼任芬兰大公。 沙俄控制芬兰,也让圣彼得堡有了战略上的安全保障。但到了1917年,沙俄灭亡后,芬兰宣布独立。苏联对此心生不满,尤其是对苏芬边界始终存在争议,并且因为列宁格勒离芬兰边境太近,苏联对其安全产生了很大担忧。再加上芬兰和德国的关系较为紧密,苏联希望恢复沙俄时期的控制地位,吞并芬兰。因此,苏联开始了对芬兰的侵略,目的是为了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1939年,随着欧洲局势的变化,苏联对芬兰发动了战争。虽然苏联最终赢得了战争,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得到了部分芬兰土地。于是,苏联将占领的芬兰土地与部分俄罗斯的土地合并,成立了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并将其设立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其次,苏联虽然设立了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但其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能吞并芬兰。然而,苏芬战争的结果让苏联意识到,吞并芬兰并非易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芬兰与德国结盟,试图收复在苏芬战争中失去的土地。随着苏德战争的进行,苏联在初期遭遇连连失利,芬兰趁机重新占领了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的部分地区,恢复了芬兰对这些土地的控制。 直到1944年,苏联开始反攻,重新夺回了这些土地,恢复了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的完整性。战后,作为战胜国,苏联要求芬兰为其所占领的土地承担责任,迫使芬兰签署了多份条约。这些条约规定芬兰要放弃收复在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并承认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是苏联的领土。 到1948年,苏芬条约的签署使芬兰保住了独立,但也不得不接受一些苏联的要求。而此时,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由于该共和国的一部分土地原本属于俄罗斯联邦,且随着条约的签订,芬兰也不再争夺这些土地,最终在1956年,苏联决定取消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将其完全并入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