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官场和古代官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职能和权力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现在的县级干部,虽然很多人会把它与清朝的知县对比,但两者之间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县长有权升堂判案,但知县并不具备这个权限。
那么,清代的县政府真的是由知县、师爷和衙门组成的吗?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上,当时的县衙门规模庞大,配置几乎可以和一个小朝廷相媲美。
清代县政府的复杂结构
提到县衙门,很多人会想到周星驰的经典电影《九品芝麻官》。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县衙门里知县坐在公堂上,旁边有一个师爷提供建议,衙门里站着两排衙役。人们常常想象,群众向衙门投诉时,知县听审,旁边的衙役举棍敲地,喊着“威武”。
然而,实际上,清朝的县政府结构远比这个简单的印象要复杂得多。首先,知县并不是一个小官员,他是县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职务等级为七品,而首都的知县甚至是六品。县政府的官员分为主要官员、佐官、属官、教职、杂职、吏典和差役等几个等级。
知县的直属官员是“幕友”,这个职位我们通常称之为“师爷”。其实,幕友并非正式的官职,而是由知县自己招聘的人员。师爷的职位很特殊,既可以是知县的会计、司法、秘书,也可能负责管理地方的粮食和财政,相当于知县的“管家”。而知县与幕友的关系基本平等,知县称幕友为“老夫子”,而幕友则称知县为“东家”。
知县下面还有佐官,一般是县丞和总簿等职务,负责粮食、水利、防河等事务,官阶通常是正八品或九品。县衙门也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叫“吏典”,虽然这个职位不在官方官员的等级体系中,但它在县衙门里有着特殊的职能。吏典负责监狱和巡逻工作,且他们熟悉县衙门的规章制度。不同于一般官员,吏典并不管理地方的具体行政事务。
另外,县衙门里还有很多差役,这部分人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一个县的衙门,差役的数量通常在二三百人之间,甚至一些大县,差役的数量可以达到二三千人。差役们的职责可以分为几类,有些负责站岗、抓贼等安全任务,有些负责仪仗队和警卫工作。与此同时,县衙门还有负责收发文件、前稿、侯稿、班管等职责的部门。
除了上述这些人员外,县衙门里还有一些如库子、仓老、门子等职位,负责管理仓库、门禁等。由此可见,清朝的县衙门的结构非常复杂,堪比一个小型的朝廷。
清代县政府严格的选官制度
虽然县衙门的组织结构如此复杂,但县长对官员的选拔却是极其严格的。由于清朝的县政府通常位于远离首都的地方,这些县级政府往往受到更多的外部控制,因此皇帝对其管理非常重视。
在清代,成为官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参加科举考试,另一种是通过捐款买官或是通过上级推荐。科举制度是主要的选官途径,约有80%的官员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府。而通过科举入仕,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一生都未能通过考试。
即使考中进士,想要成为一名县官,还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程序。首先,考官家庭中不能有奴隶、娼妓、演员等不良人员,其次必须没有疾病,且年龄和籍贯信息不能作假。然后,要进行金石考察,看是否有犯罪历史。最后,还需要进行资格审查、固定期限和地方实践等一系列考核,才能获得正式任命。
此外,官员在上任后,还要接受上级的监督和年度考核。每三年,治安法官都会进行一次大考试,检查是否有腐败行为。如果在考核中出现问题,可能会被免职,甚至面临处罚。
县政府拥有广泛的权力
虽然县政府的选官程序严格,但县长在地方却拥有极大的权力。县长是唯一能够直接与百姓接触的官员,他负责管理县内的一切事务,而上级政府通常只是通过公文对其进行监督。因此,县长在行政管理方面有着广泛的自由。
县长的主要职责包括处理犯罪案件、管理税收、维护治安、负责教育等。许多民事纠纷都需要通过县长来裁定,因此百姓普遍非常重视县长。而县长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税收,税收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县长的表现。为了确保税收的正常征收,县长会调查衙门仆人和拖欠税款的人,必要时进行惩罚。不过,县长不能滥用职权,否则会引起民愤,甚至被上报追究责任。
另外,县长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责,例如劝导农民、管理婚丧事宜、组织祭孔等民间事务,这些都成了县长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