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大一统的皇帝。他率领秦国消灭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使华夏大地第一次真正统一。从那以后,历代王朝都以秦朝为典范,追求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格局。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又进一步推进了统一政策,不仅在政治上统一全国,还在文字、度量衡、货币以及语言等方面实行统一。这些举措使得中华大地第一次在制度和文化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统天下”。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王朝的时代,这个制度从此延续了两千多年。然而,虽然秦朝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它在政治、制度和人事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秦始皇在世时并没有确立太子,也就是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一疏忽成为秦朝动荡的根源。秦始皇没想到,自己去世后,朝中会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爆发混乱与权力争夺。
后世的人普遍认为,秦始皇理想的继承人应当是长子扶苏。很多人对这位秦朝公子都不陌生,因为他差一点就成为第二任皇帝。可以想象,如果历史能够重来,若扶苏顺利登基,也许秦朝会更长久,百姓也可能安居乐业。但历史无法重演,一切只能成为遗憾。
历史的发展往往有它自身的逻辑。那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背后往往隐藏着必然的原因。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胡亥合谋伪造遗诏,而手握重兵的扶苏在收到“赐死”的命令时,并没有反抗。其实,秦始皇在临终前头脑清醒,虽然他与扶苏曾经争吵,但他仍然明白,皇位理应由扶苏继承。
秦始皇与扶苏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两位方士(术士)的出现。秦始皇晚年迷信方术,被两位术士欺骗。后来他震怒之下,下令逮捕并处死了咸阳城中的术士,共有四百六十余人。就在此时,扶苏出面为这些术士说情,劝父皇饶他们一命。秦始皇听后大怒,对扶苏十分不满,甚至气得差点发病。
扶苏的结局十分悲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再次出巡,途经沙丘时病重。临终之际,秦始皇命中车府令赵高起草遗诏,打算传位给扶苏,并命他把军权交给大将蒙恬。这份诏书明确表示,秦始皇希望由扶苏继位。
然而,这份遗诏在传出前被胡亥、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就在遗诏尚未派人送出之时,秦始皇驾崩了。史书记载道:“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密谋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
史书又载:“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胡亥派人假传圣旨到上郡,命扶苏自尽。扶苏读完诏书后,悲痛万分,含泪走进内室准备自杀。这时,大将蒙恬劝阻他不要轻举妄动,认为此事可疑,是胡亥的阴谋。
史书中记载了蒙恬的劝言:“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意思是说,皇帝在外巡行时并未正式立太子,如今仅凭一个使者带来的命令,就要自杀,未免太过轻率。蒙恬对这道诏书十分怀疑,坚信其中必有诈,不相信这真是秦始皇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