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室宗亲分为三类,分别是黄带子宗室、红带子觉罗和紫带子特殊皇室成员。这种划分反映了亲戚之间的亲疏关系。黄带子宗室属于皇帝的近亲,而红带子觉罗则是远亲,紫带子则是有特殊身份的成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清朝皇帝如何对待这些不同身份的亲戚。
其实,近亲和远亲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就像普通人对待亲叔叔和表叔的态度也不同,皇帝对待近亲和远亲的态度自然也有很大的区别。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讲讲清朝皇室中的黄带子近亲和红带子远亲的待遇差异。
清朝在皇族管理制度上与其他朝代有些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设立了黄带子、红带子和紫带子的身份区分。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开始大力推行女真人的制度,逐步实现汉化。他效仿了明朝的皇室姓氏制度,制定了清朝皇室的姓氏为“爱新觉罗”。他还特意区分了皇室的近亲和远亲,以爷爷塔克世为分界点,塔克世的后代被称为宗室,属于皇室近亲,而塔克世的长辈和同辈的后代则被称为觉罗,是皇室的远亲。
在满语中,“觉罗”指的是远方,意味着远房亲戚。由此可见,皇太极将这些远亲称为觉罗。而从“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来看,实际上它属于满洲爱新部的一个远房家族。在塔克世成为明朝建州女真左卫指挥之前,爱新觉罗家族只是满洲爱新部的一个边缘家族。
回到黄带子、红带子和紫带子。皇太极规定,宗室可以佩戴金黄色的腰带,表示身份高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带子。而远亲觉罗则佩戴朱红色的腰带,以示区别,这就是红带子。民间把这些称为黄带子和红带子。
此外,清朝还专门有《玉牒》家谱,记录皇室成员的身份。《玉牒》分为《玉牒·觉罗》和《玉牒·宗室》,封面分别是红色和黄色,明确区分了远亲和近亲。
清朝皇室的第三种身份是紫带子,指的是那些被革除身份的皇族成员。最早,清朝如果有皇族成员被革除身份,他们就和普通旗人没有区别,其后代也不再被记录在《玉牒》中。然而到了康熙时期,皇帝规定皇族同姓不能通婚。为了防止同姓亲属结婚,康熙决定让这些被除名的皇族成员佩戴紫带子。
皇族成员被除名并戴上紫带子有其特殊含义。如果宗室犯事不严重,通常会从黄带子降级为红带子。如果犯事特别严重,比如威胁到皇权,像雍正皇帝的弟弟胤禩等人,他们直接被除名,从黄带子降到紫带子。而红带子如果犯了事,也会直接降级为紫带子。
无论是黄带子、红带子还是紫带子,这些腰带都是皇族身份的象征,普通人是无法佩戴的。如果普通人佩戴了这些腰带,那就意味着犯了僭越之罪。然而,清朝却允许一个外姓家族佩戴紫带子,那就是满洲圣人觉尔察·达海家族。达海完善了满洲的文字和风俗,深得皇太极的喜爱,被赐号“巴克什”,意为“圣人”。因此,在康熙时期,皇帝特意允许达海家族佩戴紫带子,甚至其家族女性成员和皇室成员一样,无需参加宫廷选秀。
因为身份象征的不同,黄带子和红带子的待遇差距非常大。首先是封爵待遇,清朝的封爵分为宗室爵位、外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只给黄带子宗室,外臣爵位则是给有功的外姓大臣,蒙古爵位则是用来笼络蒙古王公贵族的。
清朝的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包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这些爵位只颁发给黄带子宗室,红带子觉罗无法获得这些封爵。而红带子要想获得封爵,就得像外姓大臣一样,靠建功立业。
外姓大臣的封爵包括公、侯、伯、子、男等,立下大功的外臣可以获得公爵或侯爵,但红带子觉罗家族中获得伯爵的人极为稀少。红带子觉罗家族想要获得封爵,通常得靠战功,和外姓大臣一样努力。
黄带子宗室的封爵有四种途径:袭封、恩封、考封和功封。袭封是指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但每传一代都会递降爵位,直到降到四等之后不再降。恩封则是皇帝看中某个宗室,特意给予封爵。考封是通过皇家科举获得爵位,主要针对非嫡长子的宗室成员。功封则是通过立下战功获得封爵。红带子觉罗只能通过立功获得封爵,无法通过考封或恩封获得。
封爵之后的收入待遇差距也很大。黄带子宗室的亲王每年有1万两银子和1万斛米,且可以申报儿子为亲王世子,每年获得6000两银子和6000斛米。红带子觉罗的最高爵位是一等公爵,但年俸仅为700两银子,若在京城还可以领取700斛米,而如果不在京城就没有禄米。红带子觉罗的收入远远低于黄带子宗室,三等伯爵的年收入只有460两银子。
因此,很多红带子觉罗家族的生活困难,有些甚至比普通百姓还要艰难。到了清朝中期,许多没有职务的宗室和觉罗家族成员生活拮据,甚至依靠特殊身份欺压百姓。
乾隆时期,为了避免这些闲散宗室和觉罗对百姓造成困扰,乾隆皇帝决定每年发放养赡银,同时严格约束他们的不法行为。黄带子的闲散宗室每年可以领取36两银子和42斛米,而红带子的闲散觉罗每年可以领取24两银子和21斛米。
这些收入虽足以维持生活,但并不富裕。乾隆还规定了皇族婚丧等大事的经济补助,黄带子宗室娶亲可领取30两白银,而红带子觉罗娶亲可领取20两白银。这些补助也显示了黄带子和红带子之间的差距。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鸦片战争后的国力下滑,皇族成员的经济补助逐渐断绝,许多闲散皇族成员在晚清时期过得十分贫困。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红带子和黄带子都属于清朝的皇族成员,但他们的待遇差距却非常显著。这种差异也体现了皇帝对亲疏有别的管理原则。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皇族管理较为合理,有效减轻了对国家财政的负担。在清朝灭亡时,皇室成员中没有封爵的占到了93.7%,这也反映了清朝在皇族管理上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