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必须收复的汉唐故疆到朝贡体系中的藩属,明朝的对越政策演变,实际上展现了一个由理想转向现实的过程。这种变化是历史大潮中对现实的承认与妥协。 在历史上,汉唐两个朝代一直被视为中国最强盛、最繁荣的大一统帝国,甚至在今天,许多人谈到百年复兴梦时,仍会以恢复汉唐的荣光为目标,渴望“山河重现汉唐”。唐朝灭亡后,中原的汉族王朝军事上逐渐衰退,面对北方民族的压力,丧失了不少曾经属于汉唐的疆土。比如,北宋的神宗帝,在对比唐宋的疆域时感到深深的耻辱,决心通过改革恢复这些失去的领土。 神宗所期望恢复的汉唐故土,包括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被西夏占领的河西地区以及自五代十国以来独立的安南(即越南)。明朝建立时,恢复这些领土仍然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而当时,北宋所设想恢复的土地中,燕云和河西地区已经在明朝北伐北元的战争中收回,剩下的便是长期独立的安南。
在明朝的洪武时期,虽然恢复汉唐故疆的理想依然存在,但由于元朝出兵安南和日本失败的教训,朱元璋对武力扩张持谨慎态度。于是,他选择通过和平手段恢复和建立宗藩朝贡体系,巩固明朝的“天朝”地位。洪武年间,明朝并没有出兵征讨安南,而是将安南列入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命令后代不得发动战争。 然而,到了永乐时期,安南发生了政变,黎季犛篡位并弑君,还袭击了明军,这为永乐帝出兵安南提供了绝好的理由。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帝派遣大军征讨安南,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最终平定了安南,并设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安南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 不过,明朝对安南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到宣德三年(1428年),宣德帝宣布撤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并在1431年,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正式结束了明朝对安南的短暂统治。 明军撤出安南后,朝廷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无法长期控制安南的事实。此时,明朝通过朝贡体系的宗藩外交,寻求与安南的实际利益。尽管黎利继续推行独立外交,明朝与越南的关系保持了稳定,直到明朝灭亡。即使在黎圣宗时期,越南仍存在不少矛盾和争斗,但总体上两国维持了相对平和的双边关系。1527年,安南发生了权臣莫登庸的篡位事件,莫朝建立,但未得到民众广泛支持。后黎朝的残余势力开始反抗莫朝,重返升龙(河内)。随后,明朝接到黎朝的请求,准备出兵征讨莫朝。1537年,嘉靖帝下令发兵南征安南。 然而,嘉靖帝的南征与永乐时期的南征有所不同。虽然明朝成功设立了安南都统使司,在名义上恢复了对安南的控制,但与永乐时期的直接统治不同,这次征讨后,莫登庸并未被彻底消灭。明朝改为扶持莫朝,允许其继续称帝,以实现间接统治。 明朝通过这种政策,尽可能避免深陷安南的泥潭,而是通过扶持当地政权,保持战略平衡,实现自身利益。直到明朝灭亡后,莫朝依旧在明朝的支持下占据越南北部,直至三藩之乱时,因依附三藩而被后黎朝灭掉。 在这一过程中,明朝的对越政策逐步从理想转向务实,力图通过现实主义手段达成其政治目标。理想美好,现实却往往残酷,明朝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适应变化的现实,才能长久地把握住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