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一开始并没有选择长安作为国都。汴梁虽然有着便利的漕运,但地形平坦,缺少天然的山川和关隘等防御屏障。当时,幽云十六洲地区由游牧民族控制,若发生战争,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轻松突破防线,迅速进入汴梁,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赵匡胤所看中的国都其实是洛阳,而不是长安。洛阳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有山川关隘等天然屏障保护,而且它也具备漕运便利的条件,便于粮草补给。洛阳的地理位置居中,能有效控制四方,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如果赵匡胤坚定不移地坚持将国都设在洛阳,北宋的灭亡可能不会发生,金兵也很难轻易攻破宋朝的防线。然而,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遭到了以赵匡义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们,在汴梁拥有大量良田和豪宅,他们不愿意失去现有的利益和舒适的生活。赵匡胤在这种压力下优柔寡断,最终屈从了他们的意见。正因为如此,他为大宋的迅速灭亡埋下了祸根。明朝的朱棣显然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他没有向南京的官僚集团妥协,坚定自己的决策,将国都迁至北京,并誓言以天子之身捍卫国门,这也为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与统一奠定了基础。
然而,迁都到长安,是否真有可能呢?以长安为都城的唐朝已经灭亡。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长安远离中原和华北、东北地区,无法有效控制这些关键区域。直到北宋定都开封后,国家才逐渐兴旺起来。北宋的灭亡,其实本是可以避免的。若当时重视军事防御,加强防守,北宋也许不会那么容易被敌人击溃。
自唐朝末期以来,长安因为战乱频繁和环境恶化,已经不再具备成为都城的条件。而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实际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开封所在的黄河并非天险,难以作为有效的防线,根本无法保证安全。赵匡胤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阻止了迁都洛阳的决策,最终给国家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最终坑害的还是他自己。
其实,北宋的唯一选择就是洛阳。西安和关中地区已经破败不堪,人口承载能力极低,且紧邻西夏国,这些都限制了其作为都城的可能性。事实上,当时的洛阳也并不理想,形势相当困难。北宋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选择开封,而洛阳则是次选。
从根本上看,一个朝代的灭亡并不仅仅是外部入侵的结果。根本的原因是内部矛盾的激化,各种派系和阶层的利益冲突已经无法调和。当外敌入侵时,这些内部矛盾让国家无法有效抵抗外部威胁,外部的入侵只不过是加速了灭亡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