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25日,经过40多天的精心准备,蒋介石在山东击败了张灵甫所率的整编74师后,又在莱芜和蒙阴一带集结了9个整编师、25个旅的兵力。随后,在临沂两个整编师的支援下,他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准备在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他安排了三四个整编师组成的方阵,前后重叠,交替前进,意图在沂蒙山狭窄的地带与华野主力进行决战,以报复“孟良崮之仇”。
6月28日,敌军成功打通了沂蒙到临沂的公路,迫使华野的主力撤出了沂蒙山区。为了阻击和牵制敌人,6月29日至7月初,华野9纵奉命在鲁中的灵岗、凤凰山一带进行宽广战线的阻击战,歼灭了敌军1700余人。随后,9纵和6纵两部队联合,冒着大雨攻击敌整编25师,歼灭其一部分后撤出战斗。在接下来的10多天的攻防战中,9纵消灭了敌整编第9师、第11师、第25师、第64师、第65师的各一部分,共计击杀3144人。纵队司令员许世友表示:“那真是不打不相识,胶东子弟兵除了已经与第8军、第12军、第46军、第54军、第73军、整编第74师作战外,又与这5个整编师交手,可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7月15日,华野司令员陈毅发布了“南字第21号作战命令”,并决定于7月17日黄昏时分,动用华野2纵、6纵、7纵、9纵在蒙阴县南麻地区对敌整编第11师实施包围。敌整编第11师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所辖三个旅分布在南麻附近,师部驻扎在南麻。敌军防区的地堡群非常密集,约有2000多个子母堡,火力相互交叉,交通壕纵横,防护设施完善。该师的师长胡琏,是黄埔军校四期的生,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在消灭蒋介石的王牌军——整编74师之后,华野的指挥官陈毅和粟裕决定将整编第11师作为下一目标,力求再打一场“孟良崮战役”。9纵被命令从北方和西方两个方向对敌人的南麻防线实施攻击。
7月17日夜,9纵第26师的一部分悄悄渗透到南麻与鲁村之间,向上下豆腐峪及以南的高地展开进攻,目的是切断敌人的退路。9纵主力则从西北方向进攻南麻。到18日凌晨2时,9纵的两个团成功占领了南麻以西的荆山泉和480高地,并连续击退了敌军的几次反击,最终控制了这些阵地。19日早晨8点,9纵的两个团攻击了敌第18旅工兵营所固守的崮山。崮山是通往南麻的必经之地,敌人防守顽强,但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9纵成功夺下了东南和西北高地,并经过一夜的苦战,至20日晨5时,彻底歼灭了敌军大部分,成功控制了崮山。
尽管敌军作出了多次反扑,9纵坚守阵地,杀伤了敌人100余人。当日下午,9纵的三个师继续向高庄和布东发起进攻,但效果并不理想。战役初期,粟裕便察觉敌情有所不符。情报误信了敌军在南麻未完成工事的消息,这是最大失误之一。而天气的恶劣也让战斗变得更为困难,连日的大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急剧上涨,部队和民工的行动受到极大阻碍,甚至有部分弹药和炸药因为受潮而失效,这也使得战斗进展缓慢,造成了伤亡的增加。
在战斗过程中,粟裕亲自指挥第一线的作战,他将指挥所设在了南麻东北830高地上的一处山洞里,山洞口正对着战场。7月19日下午3时,华野各部发起了总攻,炮兵开始射击。然而,受到连日大雨的影响,炸药未能成功爆炸,导致攻击进度缓慢。9纵的73团攻击高庄西山时,战斗异常激烈。第73团团长兼政委孙同盛回忆道:“从20日上午8时起,敌军开始猛烈的炮击,四周浓烟滚滚,爆炸声不断。敌人的炮火几乎将高庄周围的所有房屋炸成废墟,但敌人并未进行有效的反击。”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第73团终于在敌强大的炮火掩护下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阵地。虽然伤亡惨重,但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由于敌人的强烈反击,局势一度岌岌可危,但第73团最终凭借顽强的战斗力再次夺回高庄西山。到战斗结束时,第73团的伤亡达到200多人。
战斗结束后,聂凤智副司令员亲自对战况进行总结,他表示:“整个南麻战线的战斗虽然沉寂,但第73团的表现却格外突出,他们在激烈的炮火下打得异常坚强,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最终,在高庄西山的反击战中,第73团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力,这场战斗也成为了华野战史中的一场经典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