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年八月二十八日,董卓率领三千人马进入洛阳。
当时,洛阳城内已经有了数万人的军队,但在短短的时间内,董卓却成功地掌握了这些军队的控制权,并且掌握了朝政。那么,董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董卓进入洛阳时,带来的只有三千人,而洛阳的其他军队又有哪些呢?
首先是宫廷的禁军,包括虎贲和羽林。东汉时期,宫廷禁军由光禄勋统领,大约有2500余人。其次是卫士,宫城的卫士大约有2446人。还有北军五校,北军的兵力大约在4500人左右。然后是执金吾之兵,东汉的执金吾下辖大约1000人。再有西园八校尉,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可以推测他们的兵力大约在5000至6000人左右。司隶校尉的兵力大约在1200人,丁原部也有数千兵力。此外,当时还有很多权势人物的私人部队,例如何进、何苗等人,每个人的部曲也在数千左右。若把所有的部队都算上,洛阳当时的总兵力大概在3万人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军队大多属于和平时期的编制,而战时这些军队往往会进行扩充。考虑到当时的局势,洛阳的实际兵力可能比这些数字还要多。因此,董卓带着仅有的三千人马,实际远不及洛阳其他军队的1/10。
那么,董卓如何才能掌控朝政呢?如果认为董卓只是凭运气,刚好碰上了有利时机,那显然低估了董卓以及当时洛阳的局势。董卓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与洛阳内部的“大人物”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例如,董卓与已经辞职的张奂有过重金结交的尝试。虽然张奂拒绝了董卓的厚礼,但这说明董卓的政治网络已经非常广泛。与此同时,董卓的亲戚,如董太后的侄子董承,也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当时的董承虽然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曲,但这一关系表明董太后和董卓之间已形成了政治同盟。董卓的亲弟弟董旻也在洛阳担任奉车都尉,掌管京师的“保密信息”。这些亲戚和朋友不仅为董卓提供了信息上的支持,还为他提供了实质的军事支持。
董卓能够迅速掌握洛阳,最大的对手是何进和他的兄弟们。189年八月,何进被宦官所杀,为董卓提供了一个机会。董卓与董旻合作,迅速采取行动,成功掌握了局势。
董旻和吴匡联手杀死了何苗。何进去世后,何苗与袁绍联手来洛阳报仇,此时董旻和吴匡立即展开了行动。吴匡高喊:“大将军死了,车骑将军还活着,杀大将军的一定是车骑将军!大家为大将军报仇!”在这种情况下,何苗被杀。这一切看似为何进报仇,实则是董旻借乱除掉了何苗,确保了自己在洛阳的地位。毕竟,何苗是车骑大将军,掌控了洛阳的禁军,他的存在是董卓最大的威胁。
随着何苗的死亡,董卓的入京之路变得更加顺利。此时,宦官张让劫持天子逃出,而董卓在北芒山先一步找到天子。这个过程显得非常诡异,洛阳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天子在哪里,而董卓却能够准确得知。显然,这其中有内部的消息传递给了董卓。董卓成功抢先迎接天子进入洛阳,这一举动使得他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董卓让自己的部队采取夜间出动、白天入城的方式,制造出大军源源不断到达的假象。这一策略成功地迷惑了其他人,特别是袁绍等人,使得他们无法判断董卓的真实实力。而洛阳城内的观望者也开始意识到,董卓才是此时洛阳最强的人物,于是纷纷投靠他。
随着何进和何苗的部曲被董卓吸纳,董卓的私人武装逐渐壮大,人数已经接近万余人。接下来,董卓决定吞并丁原的部队。董卓通过拉拢吕布,使吕布杀死了丁原并加入了董卓麾下。丁原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少,但因为丁原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这支军队基本上是官军而非私人武装。由于董卓在凉州的影响力,丁原部最终归附董卓。
在吞并丁原部后,董卓的兵力大大增强,已经有了相当的优势。与此同时,董卓在禁军系统中的基础也非常稳固。宫廷卫士中的虎贲和羽林部队,很多来自凉州,而董卓自身也曾是羽林郎,因此他在这些部队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不过,董卓依然面临着两大阻碍:一是临朝称制的何太后,二是汝南袁氏的强大势力。尽管何太后的权威性无法忽视,但董卓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步掌握了洛阳的控制权。
首先,董卓通过“久不雨”的策略迫使刘弘下台,自己取而代之,成为了司空。接着,董卓开始与袁绍进行摊牌,并最终成功打压了汝南袁氏。在得到袁隗的同意后,董卓开始胁迫何太后,最终废除了少帝,进而成为太尉,完全控制了洛阳的军事与朝政。
董卓通过这一系列巧妙的操作,成功地掌握了朝政。虽然他的手段高明,但也暴露了他在安邦定国方面的短板。董卓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他的军事才能和权谋,更得益于他背后强大的政治网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