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他麾下众多文臣武将的努力。在文臣方面,有诸葛亮、法正、刘巴等杰出人才;而在武将方面,则有关羽、张飞、马超等五虎上将。除此之外,蜀汉最著名的虎将之一,非魏延莫属。
虽然魏延勇猛无比,但他身上却有许多争议,是个典型的“晚节不保”的人物。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魏延很长时间都默默无闻,直到建安十六年(211年)才开始崭露头角。那一年,益州牧刘璋听信谋士张松的言辞,派法正去迎接刘备入蜀,期望借刘备之力抗击曹操。魏延作为刘备的亲兵,也随同进入蜀地,驻守在葭萌关。
次年,刘备与刘璋这对“汉室宗亲”最终反目成仇,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在这场战斗中,魏延展现了非凡的勇武,与黄忠等名将一起,平定了多个郡县,因此被封为牙门将军。到了219年,刘备成功占领了荆州、益州、汉中等地,并自立为汉中王。此时,他将战略重地汉中交给魏延镇守,并封魏延为汉中太守。
当时,大家普遍认为,汉中太守的最佳人选应是张飞,甚至张飞自己也准备前往汉中,但最终刘备却选中了魏延,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然而,魏延之后的表现证明了刘备眼光的独到。魏延在汉中守卫了十多年,毫无差池,且多次击退了魏军的进攻。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派遣三支大军进攻汉中,气势汹汹,似乎势在必得。然而,在魏延的指挥下,三路魏军都无功而返。更令人震惊的是,魏延趁机攻入了曹魏的凉州,击败了魏魏名将费瑶、郭淮的军队,震动了曹魏,魏延也因此被封为侯。
此外,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表现得也非常出色,是诸葛亮麾下得力的干将。正因为如此,魏延逐渐变得傲慢,他开始看不起同级别的将领。甚至当“子午谷奇谋”未能成功后,魏延对诸葛亮心生不满,认为诸葛亮限制了自己的才能,认为自己其实比诸葛亮更为出色。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病重去世,临终时嘱托杨仪接管军务,带领蜀汉军队平安返回。而魏延则被指派负责断后。杨仪按诸葛亮的指令命令大军缓慢撤退,但魏延并不接受命令,他说:“虽然丞相不在,但大汉仍然有我魏延,我同样能成就北伐大事。”于是他率领手下先行出发。
但实际上,魏延并不是带着大军继续北伐,而是选择了日夜兼程向南行进,并在路上摧毁了通往北方的道路,完全是在“走自己的路,让杨仪无路可走”。大家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魏延这么做,实质上是在使得蜀汉大军陷入无法返回的困境,形同叛乱。
魏延的军队行进迅速,率先占领了南谷口这一战略要地,并凭借地形对杨仪的大军发动了攻击。实际上,这已经是他叛乱的表现了。最终,平定这场叛乱的并不是杨仪,也不是后来的马岱,而是另一位名将——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