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8年7月的《申报》上,曾记载过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揭示了江湖上最神秘的职业之一——赊刀人的一些线索。故事发生在咸丰辛西年间,宁波有一个船夫,他在岸边卖刀,但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如果有人来买刀,他并不会立即收钱,而是规定了一个时间来收钱。更有意思的是,他说:“现在米价太贵了,每升要卖到八十文,等到米价降到每升十八文时,我再来收钱。”大家听了都笑话他,认为他估计是个傻子,怎么可能预测米价会下降到那么低。结果,奇迹般的,光绪初年,宁波的米价真降到了每升十八文。
即便是放到今天,回看这个故事依然让人觉得神奇。而赊刀人这一职业,也充满了神秘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还经常能见到赊刀人的身影。顾名思义,赊刀人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会把菜刀、镰刀等农村常用的物品赊给需要的人,收钱的时间不定,也不收当下的钱,而是会留下一个神秘的预言,告诉对方,等到预言成真时再来收钱。 关于赊刀人的来历,早就无法考证,他们是谁的徒弟、从哪里来的,这些都没有明确记载,只能从零散的历史记载中偶尔找到一些线索。其实,在宋朝时期,社会上就有类似的群体,他们当时被称为“卜卖”,而他们口中所说的预言被称为“谶语”,而赊刀人也因此被认为是“鬼谷子”的传人。虽然此后鲜少有记载,但这并不代表赊刀人就消失了,相反,他们的故事散落在民间的传说中,全国各地都曾传闻过类似的故事。 据一些人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农村曾出现过一位赊刀人。传闻中,他卖刀时曾说,等到日本鬼子被赶走后再来收钱。在那个时代,这种预言几乎是不可预知的。结果,1945年华夏大地恢复了光复,虽然这似乎并不算是一个预言,但这也恰好符合了历史的走向。说起来,这个故事似乎有些凑巧,因为《论持久战》已经明确指出,中国的胜利是必然的,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所以,这个预言显得并不那么神奇了。 然而,再来看另一个故事。90年代,东北某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曾有一位白胡子的老头挑着扁担,挨家挨户叫门卖菜刀。他的菜刀价格比当时市场价格高出了十几倍,但他说好不收钱,而是等到绿豆的价格降到几毛钱一斤时再来收款。当时,绿豆在当地的种植较少,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大家都认为这个预言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人贪便宜就买了他的菜刀。几个月后,当地大规模种植绿豆,绿豆的价格果真降了下来,达到了老头所说的价格。当年,老头如约来收款,虽然几年来大家早已忘记了当初的事情,但每家买过刀的人,都记得他,并且记得清清楚楚,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会产生疑问,赊刀人真的能预见未来吗?有不少人分析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巧妙的销售手法,故弄玄虚,其实只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通过放长线钓大鱼来获取利益。所谓的预言,其实是根据当时的局势和市场情况做出的预测。 但也有一些矛盾之处。首先,赊刀人所说的预言并没有固定的时效性。如果他们真是为了挣钱,预言的实现时间应该越短越好,但赊刀人的预言似乎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实现。而且,即便是预言成真,他们的收入也并非一成不变,万一预言没有实现,他们既拿不到钱,也无法收回刀具,这无疑是一个风险极高的交易。因此,我们只能保持对这些未解之谜的尊重,不再做过多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