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太尉高俅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大奸臣和反派人物,但我们要知道,这种形象是否真实地反映了高俅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呢?事实上,翻阅北宋的史书,我们并没有找到关于高俅生平的详细记载。这可能与北宋末期的动荡局势有关,因为那时正史的记录可能不够完善。正因为缺乏确凿的历史资料,高俅的形象才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拥有了较大的创作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真实历史中的高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宋徽宗统治的北宋,高俅显然不是一个能够治理国家的能臣,甚至可以说他的能力有限。宋徽宗本人也并不是一位擅长管理的帝王,治理能力的不足让整个朝廷的运作变得更加混乱。既然高俅能担任太尉这个高位,大家自然会猜测他曾立下过一些战功。有人推测,这与刘仲武在与吐蕃和西北战斗中取得的胜利有关,也就是说,高俅可能参与了这些战役,立下了一些功劳。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宋徽宗为了给高俅加冕太尉的职位,而通过刘仲武的关系“镀金”,让高俅的履历看起来更加光鲜。
实际上,高俅最初是苏轼的秘书,他不仅擅长写文章,还具备一定的武术基础。后来,高俅被推荐到太尉王诜的麾下任职,而王诜恰好是赵佶的姑父。通过这层关系,高俅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端王赵佶,之后赵佶顺利登基为帝,这也为高俅的仕途铺平了道路。值得一提的是,高俅确实有踢球的天赋,他的这一技能也成为了他个性的一部分。
从边关回来后,高俅一路高升,最终成为了太尉。然而,不能仅仅认为高俅只是一个喜欢踢球的普通人物。能够在高层职位上待那么多年,肯定有他的独特之处。如果要找个类似的人物,可以把他与清朝乾隆时期的和珅做一个对比:两人都擅长讨好皇帝,既有一定的手腕,又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争取好处。
举个例子,高俅在提拔过他的刘仲武时,曾给予过不少帮助。刘仲武在战场上败北,生命岌岌可危,是高俅出面为他求情,才使得刘仲武得以保命。至于高俅的恩师苏轼,在苏轼被蔡京迫害后,高俅也没有忘记旧情,曾为苏轼的家人提供了帮助。这些举动显示出高俅并非冷酷无情,反而有些许江湖义气,懂得知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