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627年),唐朝宰相封伦在尚书省工作时突然生病,李世民得知消息后亲自前去探望,并派人用辇将封伦送回家中。不久,封伦去世,李世民非常悲痛,特意停朝三日以示哀悼,并追赠封伦为司空,谥号“明”。然而,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突然下令将封伦的谥号改为“缪”,并且罢免了他的职务,削减了他的封号。那么,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一、隋朝的旧臣
封伦,字德彝,河北景县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封隆之曾是北齐的重臣,父亲封绣曾在隋朝担任通州刺史。封伦从小才智过人,早年便显示出不凡的才能。他的舅父卢思道曾断言:“此子智识非凡,必能仕至卿相之位。”在隋朝开皇年间,封伦被宰相杨素召入朝中,先后担任行军记室和土木监,参与了仁寿宫的建设工作。
杨素是隋朝的重臣,才气出众,虽对下属常有凌辱,但对封伦却非常器重,甚至与封伦讨论政事时曾说:“封郎必当继承我这座宝座。”在杨素的推荐下,封伦被任命为内史舍人。隋朝大业年间,封伦依附虞世基,成为其得力助手,密切参与政事。江都宫变后,封伦投奔唐朝,成为唐朝的重要谋士。
二、唐朝的谋臣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任命封伦为内史舍人,后又升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年),李渊派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并任命封伦参与军事谋划。在战争僵持之际,李渊曾有撤兵的打算,封伦及时进朝分析局势,成功说服李渊继续作战。李世民凯旋后,李渊称赞他:“我起兵东征,众议纷纷,唯秦王李世民坚持出征,封伦支持此计,成效显著,何其英明!”
李渊对封伦极为赞赏,封伦被封为平原县公,并且兼任天策府司马。当时,突厥入侵太原,突厥使者请求和亲。朝中许多人主张通过和谈解决,但封伦认为如果今年不出兵,明年突厥必定卷土重来,主张出兵反击。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取得胜利。
由于封伦在政务和军事上的出色表现,他很快获得了升迁,任命为吏部尚书,并封为道国公。在萧瑀的推荐下,李渊还任命封伦为中书令。
三、死后的削官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封伦多次随李世民征战,深得李渊的宠信。在李世民与长兄李建成的关系紧张时,封伦曾数次向李世民进言,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因此李世民对封伦非常信任,并多次赐予他丰厚的赏赐。封伦还被李世民封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之一,参与重要的朝政事务。此外,封伦的儿子封言道娶了李渊的女儿——淮南长公主。
然而,封伦的人品却并非表面那般光明。实际上,他在政治上心机深沉,表面上忠诚于李世民,暗中却与李建成勾结,试图拉拢更多势力。封伦的这一行为直到他去世多年后才被揭露出来。治书侍御史唐临对封伦的罪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封伦的罪行已经显而易见,应该削除他的荣誉,不能继续保留其职务和封号。
李世民对此事进行审议,百官也纷纷表示应当削除封伦的封号和官职。民部尚书唐俭建议应当改谥为“缪”,并削去封伦的官职和封地。最终,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发布命令,改封伦的谥号为“缪”,罢免了他的官职,并取消了他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