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提出:在历史演义中,武力最强的并非吕布、赵云、张飞等著名将领,而是来自南蛮乌戈国的兀突骨。 从外貌上看,兀突骨与众不同:关公身高九尺,而兀突骨自称身材高大,显然比当时的大部分人都要高。他身长丈二,不仅是身材高大,而且比其他人高出许多!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还拥有刀箭不入的鳞甲,这让他看起来不像普通人,而是如同从天而降的金刚巨人!而且,当魏延等名将与兀突骨对战时,他们都迅速败退,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最终,还是孔明智勇双全,设法将兀突骨引到盘蛇谷,并用火攻将其烧死。事后,孔明感慨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为了除掉兀突骨,孔明甚至觉得自己会因此折损寿命,这也突显了兀突骨的强大。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事实并非如此。单纯地对付兀突骨并不困难,赵云或魏延其中一位将领就足以应付他! 一、令人畏惧的藤甲兵 兀突骨出身于天赋异禀的乌戈国,他所领导的藤甲军更是令所有人惊叹不已。藤甲一旦制作完成,既能脱下作为渡船使用,又能穿在身上作为刀枪不入的铠甲,且十分轻便,活动自如。因此,藤甲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是非常强大的。 孟获多次与诸葛亮交战,屡屡败北,甚至银坑洞的老巢都被蜀军攻占。于是,孟获向兀突骨求援,希望借助藤甲军的力量来对抗诸葛亮。兀突骨毫不犹豫,命令两位俘虏长官土安和奚泥带领三万藤甲兵,出发前往桃花渡口与蜀军对峙。 桃花渡口因为一条名为桃花水的江而得名,江两岸的桃树每年落叶入水,水中的叶子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毒药,但对于乌戈国人来说,却是滋补良品。 孔明率领蜀军到达桃花渡口,隔江望见乌戈国的藤甲兵,发现他们形状奇特,十分丑陋。经过土人的提醒,孔明得知此地的水不能喝,于是命令部队退五里扎营,留魏延守营。 魏延看见这些刀枪不入的藤甲兵也感到十分震惊,尤其是发现藤甲还能用作救生圈和渡船时,更是心生畏惧。魏延赶忙向孔明报告,孔明命赵云协助魏延坚守营寨,不准出营迎战。 第一次交战时,兀突骨并没有与魏延亲自对决,而是发生了混战,结果蜀军由于无法抵挡藤甲兵的攻击,最终败下阵来。 二、孔明火烧藤甲兵 面对实力强大的藤甲兵,孔明决定以智取代力,计划将藤甲兵引入盘蛇谷,然后进行火攻。计划开始实施,魏延的任务是引诱敌军进入设伏的谷中。 孔明指示魏延:“你去桃花渡口扎营,假如蛮兵过江来,立即放弃营地,朝白旗方向撤退。你需要在半个月内连输十五场战斗,放弃七个营寨。如果输掉十四场战斗,就不必再来见我。” 魏延听命,心里却十分不愿,感觉这样逃跑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更愿意直接与兀突骨一决高下。 与此同时,孟获也提醒兀突骨,诸葛亮善于埋伏和奇谋,交战时要小心山谷和树林等有可能藏匿埋伏的地方。兀突骨对此深表认同。 蜀军的营地设在桃花渡口北岸,兀突骨命令藤甲兵渡江与蜀军对抗。魏延初次交战后败退,敌军追击了一段距离后,怀疑有埋伏而停下脚步。第二天,魏延再次设下营寨,蛮兵随即渡河来战。魏延再败,蛮兵紧追不舍,直到次日再度占领蜀营。 这样,魏延继续按计划撤退,已经连败十五阵,弃了七个营寨,蛮兵越追越兴奋,兀突骨和孟获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孔明已经没有更多的计谋可以用了。 然而,在第十六天,魏延带领败军进入盘蛇谷,恰好在白旗处设下伏兵。兀突骨带领大军紧随其后,进入盘蛇谷后,他忽然发现有数十辆载满黑油的车阻塞道路。蛮兵报告说这些是蜀军运输粮草的车,兀突骨喜不自胜,急忙带兵追赶。 但是,谷口却被堆积的横木和乱石阻断,随即火药车起火,火焰迅速蔓延。兀突骨试图指挥后撤,但已来不及,最终遭遇了孔明的火攻。 孔明的精妙计谋成功,虽感叹“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三、兀突骨的武艺有多高? 乌戈国的藤甲实际上就是当地人常穿的衣物,既合身又轻便。当这些士兵拿起武器时,藤甲的刀枪不入属性让他们几乎无敌。兀突骨的藤甲兵有三万之众,面对如此庞大的军队,任何军队都只能败退。 虽然在与魏延几次交手时,魏延总是迅速败退,但这并非因为魏延武艺不如兀突骨,而是因为魏延必须执行孔明的命令,按照计划撤退。 诸葛亮南征蛮地时,蜀军的将领们屡次活捉南蛮的元帅:赵云刺下金环三结;张嶷擒获董荼那;魏延捉拿孟获等。即使是号称能呼风唤雨的木鹿大王,也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由此可见,南蛮的将领虽然依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迷信法术来称雄一时,但真正的武力远远不足以与蜀将相抗衡。祝融夫人虽然武艺高强,但最后也被马岱生擒。 兀突骨之所以能够称霸一时,主要是依靠其庞大的藤甲兵。他的外貌虽让人畏惧,但武艺并不出众。虽然兀突骨的鳞甲刀枪不入,但他的脸部显然也不可能完全免疫伤害。而且,他骑乘的大象在战场上也是一个显眼的目标。因此,若真正的交锋发生,兀突骨完全不是魏延的对手,更不可能胜过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