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黄帝在击败炎帝和蚩尤后,巡游四方,“合符釜山”,从各部落的图腾中抽取了一些元素,重新组合成了一个新的形象——龙。这就是黄帝“合符造龙”的传说。
然而,考古学的发现却给这一记载带来了疑问。在辽宁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头堆塑龙”距今约8000年,远早于黄帝的时代。这表明,在黄帝之前,中国龙的形象就已经存在。那么,是否《史记》所说的中国龙源自黄帝是错误的呢?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考古学也发现了一些异常现象,竟与《史记》中的描述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这一点令人困惑。
先秦《尔雅》中虽然描述了凤凰,却没有明确提到龙的形象。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认为龙是“马首蛇尾”,而班固则认为龙既无角,也像蛇但又有脚,形态类似蜥蜴。许慎则在《说文解字》中提到,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到了宋代,董羽在《中国龙形象》一书中描述了龙的外貌:“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南宋的《尔雅翼》则记录了另一种说法,认为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做了补充,龙的特征包括“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等。
由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中国龙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丰富和完善,最终在唐宋时期定型。实际上,不同时期的龙形象差异非常大。从史前、先秦、秦汉到唐宋、明清,龙的形态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例如,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的“石堆塑龙”与今天的龙形象明显不同;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大墓中,龙的造型也与现代的形象有很大差异。
因此,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国龙形象是在多个历史阶段融合不同动物特征的结果,最初的龙与现今的龙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过去的8000年中,中国龙的形象经历了不断变化,但有一个重大转折点出现在大约5000年前。那时,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都出现了新的龙形象。这些龙形象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像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就同时具备了鹿眼、蛇身、猪鼻、马鬃等特征。良渚文化的玉龙同样是多种生物形象的结合,学者朱乃诚认为,“良渚龙是中华龙的一个主要源头”。
从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看出,约5000年前的龙形象开始复杂化,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这与《史记》所说的“合符造龙”相吻合。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变革发生的时间与黄帝时代相符。尽管《史记》中的黄帝“合符造龙”的记载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但与史前龙形象的大变革时间相对一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或许黄帝正是其中一个推动龙形象变革的领袖,他的事迹被后人传承了下来。也许,史前中国龙形象的重大变化正如《史记》所描述的,涉及了多个部落的联盟。
近年来,随着西方学术的影响,很多人开始质疑中国古史,甚至否定大禹与夏朝的存在,遑论五帝时期的历史。然而,考虑到中国龙在史前的巨大变革与《史记》中的描述相似,或许中国历史的传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史书中的上古事迹。正如《礼记》所描述的,上古时代曾有茹毛饮血、结绳治国的生活方式,这些远古社会的情况被后人准确记录,证明这些事迹可能早已在口述传统中流传下来。史实的传承是我们理解上古历史的关键,而这也使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五帝的记载得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