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后期,社会动荡,政局动荡不安,国家的综合实力逐渐衰退,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不断加剧。从元文宗也孙铁木耳去世(1328年)到元惠宗妥懽贴睦尔逃离大都(1368年)这四十年间,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始终没有停歇。
首先,成吉思汗的嫡系后代,也就是蒙元的黄金家族,与其他外姓蒙古贵族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被视为元朝皇室的始祖,他的子孙形成了所谓的“黄金家族”,拥有继承大汗之位的优先权。然而,随着蒙古帝国扩张,拖雷的弟弟们,如窝阔台、察合台、旭烈兀等人建立了自己的汗国,久而久之,这些人不再愿意接受黄金家族的领导,权力斗争也逐渐加剧。
元朝的历史几乎就是黄金家族和外姓贵族争夺大汗之位的历史。元文宗去世后,元武宗图帖睦尔继位,他试图通过任用一批能干的大臣,推行改革来稳住国家局势。但元武宗在位仅几年便去世,他的弟弟元仁宗即位。元仁宗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以儒治国”的主张,并首次在元朝推行科举制度。
九年后,元英宗继位,继续沿用“以儒治国”的政策,实施“助役法”来减轻百姓的负担。然而,好景不长,1323年,元英宗在返回上京的途中被图帖睦尔发动政变刺杀。图帖睦尔继位后,继续推行儒政,并在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被称为元文宗时期。
元文宗死后,元朝的皇位继承问题愈加混乱,实权几乎名存实亡。各地的军阀、藩王以及蒙古贵族纷纷自立为王,互相争战,元朝的国力迅速衰退。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愈加激化,各民族的利益诉求纷争不断,许多民族的领袖趁机崛起,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大夏国的建立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在这样的动荡背景下,大夏国的开国君主——明玉珍应运而生。明玉珍并非贵族出身,他出生在湖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湖北是元朝统治下腐败和压榨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当地百姓长期遭受重税、土地侵占、财物掠夺和人口奴役,生活在极度的苦难之中。明玉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353年发起了农民起义,开始与元朝暴政对抗。
明玉珍的起义军先后占领了湖广、湖南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自称“陇蜀王”。1363年,在刘桢等人的支持下,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明玉珍的目标是推翻元朝,恢复汉族的尊严,建立一个统一的汉族王朝。
他登基后立即断绝了与元朝的外交关系,宣告两国敌对,并与朱元璋的西吴政权建立了盟友关系,互相支持,共同抵抗元朝的压迫。明玉珍认为,只有汉族团结一致,才能够推翻元朝的暴政,恢复中华盛世。
与此同时,元朝为了保住江山,计划北迁并建立北元政权,撤离了中原地区的驻军,使得中原的兵力空虚。明玉珍与元朝断交后,并未引发元朝强烈反应,元朝更关心的是自身安危,而非大夏国的威胁。明玉珍和朱元璋的合作也为两方夹击元朝创造了有利局面,使得元朝的力量逐渐衰退。
然而,明玉珍未能长久享有江山,他在位仅仅五年便因病去世,享年38岁。明玉珍死后,他的儿子明升继位,但由于年幼且缺乏父亲的智慧和声望,加之其母亲性格软弱,导致大夏国政权逐渐走向衰败。明升在权力斗争中被外姓贵族操控,罢免了忠臣刘桢等人,任用了一些腐败无能的官员。朝廷腐败,民众不满,国家动荡不安。
1371年,朱元璋决定灭掉大夏国,统一全国。他派遣十万大军,由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将领指挥,进军长江,攻占了大夏的要塞和城市,最终在六月攻破重庆,包围了大夏的首都。明升无力抵抗,只能投降,至此大夏国灭亡,领土归明朝所有。
大夏国灭亡后,明升被送往南京,与陈友谅之子陈理一同软禁。朱元璋并未将他们处死,而是出于仁德和宽容的考虑,打算利用他们的身份影响力来打击其他反对势力。然而,陈理和明升都对朱元璋充满敌意和嫉妒,他们的内心充满迷茫和绝望。
朱元璋意识到他们可能成为威胁,于是决定将他们流放到远离中国的地方,选择了当时位于朝鲜半岛的小国高丽。高丽国当时处于明朝和北元之间的夹缝中,不能得罪任何一方。朱元璋将陈理和明升送往高丽国,并要求高丽国国王李成桂好好看护他们,不许他们回国。
明升在高丽的第二年娶了高丽王族的女儿为妻,从此他的后代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逐渐成为韩国的一个大姓。时至今日,明升的后代仍然保持着中原的习俗,使用汉语与亲戚交流,定期回中国祭祖。
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江北区发生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挖掘出一座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帝陵——这就是明玉珍的陵墓。该墓葬是重庆唯一的帝陵,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农民起义领袖墓葬,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明玉珍的墓葬中,一块名为“玄宫之碑”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这块青色石碑高1.45米,宽0.57米,厚0.235米,碑首呈八角形,刻有“玄宫之碑”四个篆字,碑文共1004字,主要记录了明玉珍的生平事迹。这块碑文不仅补充了史书中的空白,也纠正了一些历史错误,是研究明玉珍及大夏国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