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这部古典神话小说中,闻太师作为商朝的重臣,他的举动和选择一直是读者们讨论的焦点,尤其是他对妲己的态度,成了众多猜测和解读的源泉。为什么明知道妲己是狐妖,闻太师却没有将其除掉?难道他看不出妲己是妖怪吗?
其实,这背后有着一段错综复杂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轩辕坟三妖之一的玉石琵琶精,时常因为无聊而作弄他人。一次,她把目标锁定在了姜子牙的新开的命馆。玉石琵琶精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小妇人,前去求姜子牙算命。姜子牙是个非常谨慎的人,看到她的柔弱外表,心里早有警觉。当玉石琵琶精开始向他诉说命运时,姜子牙终于忍耐不住,深吸一口气,运气集中于双眼,瞬间开启了火眼金睛的神力。就在玉石琵琶精意识到危险之前,她的真身就被姜子牙识破了。姜子牙毫不犹豫,拿起桌上的砚台,砸向她的头顶,最终将这只曾在世间肆虐的琵琶精打倒。
既然姜子牙能如此轻松识破妖怪的真面目,那么闻太师怎会看不出来妲己是妖怪呢?
其实,闻太师不除妲己,并非看不出,而是因为背后有更为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不仅与女娲娘娘的安排有关,也与闻太师的处境和政治立场密切相关。
商王帝乙临终时,将国家和纣王的继位责任托付给了闻太师。帝乙的安排确保了商朝的稳固,只要纣王不做出重大失误,国家将会安定。然而,在纣王即位七年后,北海的七十二路诸侯叛乱,纣王命闻太师出征平叛。就在这时,大臣商容建议纣王前往女娲宫祈求风调雨顺,纣王便在三月十五日去了女娲宫。随即,发生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情,纣王调戏了女娲娘娘,这让女娲娘娘极为愤怒。
为了报复女娲娘娘将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召集起来,命她们前往朝歌“扰乱军心”,但却要求她们“不可残害众生”。女娲是天地造物主,她手持神秘的聚妖幡,凭此法宝掌控众多妖灵,甚至能操纵这些妖怪前往扰乱纣王的政权。
此时,闻太师去平叛,实际上是受到了女娲安排的妖怪牵制,导致他回朝的速度极为缓慢,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是否是女娲有意拖延了闻太师的归程。最终,闻太师见到纣王,并上奏了十条建议,其中一条便是要求纣王废除妲己的王后之位。
闻太师并非盲目反对妲己,因为他师从金灵圣母,而金灵圣母是截教圣人通天教主的亲传弟子,截教的理念包容性极强。截教门下的弟子身份各异,妖怪和异类都能被接纳,因此,闻太师对妖怪并没有太强的排斥感。他并不觉得妲己是妖怪就一定要除掉她。
然而,闻太师也意识到妲己是女娲娘娘派来的,他明白纣王曾写淫诗触怒了女娲娘娘,所以不敢与女娲作对。而且,在他返回朝廷时,妲己已经是王后,商朝的气运已被她所加持。在殷商时期,气运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甚至连女娲也不敢轻易干涉商朝的气运。因此,闻太师只能小心翼翼地考虑如何应对妲己的威胁。
他希望通过让纣王废除妲己的后位,来削弱妲己身上的气运,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机会采取更直接的行动。但可惜的是,纣王并没有听取闻太师的建议,妲己继续维持着她的王后地位。闻太师不得不承受这种局面,尽全力去维持商朝的气运和稳定。
在征讨西岐的过程中,闻太师使出了全力,他的第三只眼睁开,射出了一道足足二尺长的耀眼白光,直冲云霄,威力巨大,令天地为之一变。这一幕令所有观者感到恐惧,连三尸神也为之愤怒,挥军三十万向西岐进发。然而,尽管闻太师拥有强大的力量,他最终未能战胜西岐,败死在了绝龙岭。
综上所述,闻太师没有除掉妲己,并非单纯的个人选择,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仰、以及他对力量局限性的认知。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最终无法动手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