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基本信息
作者: [日] 鹤间和幸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品方: 时刻人文
副标题: 帝业与人生的书籍史
译者: 章潇逸
出版年: 2025-11
页数: 192
定价: 52.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时刻人文
2
内容简介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功绩彪炳史册。而支撑他完成这份伟业的,正是他所能接触到的各种书籍。
秦始皇是如何接触到这些书籍,又是怎样阅读的?本书通过探究书籍创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阅读、接受方式来解析与始皇有关的书籍,并以此探索其成长与变化的轨迹。即位之初,他倾心帝王之术;征战六国期间,他钻研军事与外交策略;一统天下之后,又专注于帝国秩序的构建;到了晚年,则追求长生不老。始皇的阅读兴趣,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这些书籍也深刻塑造着他的思想,影响着他的政治实践。
本书从书籍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秦始皇的生平,为理解这位千古一帝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颠覆对秦始皇“焚书暴君”的刻板印象
由于“焚书坑儒”,秦始皇一直被视为独尊法家的文化破坏者。本书以《史记》等传世文献和北大藏西汉竹书等出土史料为据,对这一成见提出有力挑战:他并非狭隘的法家信徒,而是一位广泛涉猎法家、阴阳家、儒家乃至方术的“深度读者”。
☆ 从书籍史角度重构秦始皇的个人成长史
作者独辟蹊径,通过追踪秦始皇从青年即位、统一六国到晚年求仙等不同阶段所阅读的书籍,将其阅读史与生命史交织,展现书籍如何深刻影响其思想轨迹与政治决策;
以其阅读兴趣的演变为线索,勾勒出他由年少进取到暮年求仙的心境变化,将史书中“只可远观”的“千古一帝”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 以“阅读”为切口,重审“始皇疑案”
一位阅读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君主为何发动了“焚书坑儒”?秦始皇的遗诏是否为伪造?秦始皇陵的地宫为何这样设计?本书以“阅读”为切口,抽丝剥茧地分析事件始末,解开一个个始皇相关的历史谜团。
☆ 还原先秦时期知识的传播与接受
本书关注书籍的物质形态,力求还原秦始皇时代真实的阅读方式,探究知识是如何被生产、传播与应用的,从而生动再现了思想转化为权力实践的具体过程。
3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鹤间和幸,1950年出生于东京都。先后就读于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并于东京大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曾任茨城大学教养部教授、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现为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帝国史、中国文明史,尤其重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主要著作有《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之一)、《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等。
译者简介
章潇逸,现为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弘毅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简牍文书学、秦汉时期的制度与地方行政。曾就读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学士、中国史硕士学位,并于京都大学人类与环境学研究科历史文化社会论讲座取得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出土简牍史料与秦汉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