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但裕仁天皇为何能够幸免于难,未受到惩罚,却成为历史谜团之一?
二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轴心国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希特勒自杀,墨索里尼被击毙。然而,日本的裕仁天皇却侥幸幸存,没有受到战犯审判。
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裕仁天皇一直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所有对外战争行动名义上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理应承担“超级战犯”的责任。因此,日本投降后,苏联、英国、中国等同盟国都曾要求将天皇作为战犯处理。
然而,最终的审判结果却将裕仁天皇排除在战犯之外。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日本方面巧妙地“拉拢”了麦克阿瑟。为了保全天皇地位,日本官员把麦克阿瑟视若祖宗般供奉,在天皇的温和攻势下,麦克阿瑟被“感动”,并在政治上为天皇开脱,将战争责任全部推给战时内阁。二是天皇在战争期间被描绘成远离政治、无力干预的“象征性存在”,东条英机等内阁大臣则背负了全部战争责任,最终被处决,而天皇则保留了“伟光正”的形象。
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做法,也有明显的政治考量。他们希望借此安抚日本民众,以便在战后牢牢控制日本,实现对日本的绝对占领。史学家分析认为,杜鲁门放弃审判裕仁天皇,正是出于政治上的利益考虑:天皇对日本人有巨大影响力,保留天皇有利于美军顺利占领日本,而无需像在德国那样划分占领区。最终,杜鲁门拒绝了苏联提出的联合占领方案,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总司令,由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在美军占领下,日本政体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麦克阿瑟主导的民主化改革削弱了天皇的实际权力,同时回应了国际社会要求废除天皇制的呼声。新的日本宪法明确了三大原则:天皇为国家象征,对国民负责;放弃战争与军备,不享有交战权;废除封建制度。自此,天皇不再掌握实权,只是国家象征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