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国人能够自由剪辫子的权利,并不是民国时期才出现的。早在清朝末期,朝廷就曾颁布上谕,正式允许臣民剪辫,而非正式的默认自由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
在大清时期,辫子不仅仅是一种发型,更是一种政治象征,代表着对满清政权的认同。敢于反抗留辫制度的人,就被视作大清的敌人。清初甚至实行过“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政策。两百多年过去,恐惧感一代一代传下去,到了清末,多数汉人已经不再意识到辫子最初是满人的专利,反而把剃发留辫当作汉族传统来维护。谁若敢攻击辫子,就等于触碰祖先信仰,自然会引来激烈反应。甚至一些满人也误以为辫子是汉人的习俗,辛亥革命后有人剪辫来抗议革命。
普通百姓信息有限,不知道历史细节很正常,读书人明白却不敢言,革命党人了解事实,而愚昧者往往对革命思想免疫。史学大师钱穆回忆,自己小时候甚至不知道皇帝是满人,直到老师提问,他才恍然大悟,父亲进一步解释后,他才明白民族身份的差异。这说明,历史的知识并非人人天生具备,而是需要教育和启蒙。
戊戌变法前,辫子仍是清廷的红线,普通人只能歌颂、不能质疑,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敢于质疑的人往往不是普通人,比如外国人。西方人对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脚感到不可思议,尤其英国人,他们长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民族之一,辫子和小脚为滑稽漫画提供了素材。
1875年,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访问李鸿章,两人就服饰发型展开讨论。森有礼认为日本改革服饰是为了方便劳动、追求富裕,而李鸿章则坚持祖制,认为衣服旧制体现祖宗遗志,应传承下去。与此同时,大清派往美国的幼童留学生中,不少被西方同化,剪辫、信基督,清廷震惊,召回并进行思想教育。
中国人能够自由剪辫,第一个公开倡导者是康有为。尽管有人批评他是政治投机者,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敢于提出改革方案,为清廷指明方向,其勇气和视野值得肯定。1898年,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向光绪皇帝上《断发易服改元折》,列出留辫弊端,如影响国家形象、劳动生产、安全、军事训练、不卫生、被外国人嘲笑等,建议皇帝率先剪辫。光绪未采纳,但也未处罚康有为,这为后来改革打开了先例。
比维新派更激进的革命党早已开始剪辫,以示反清。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文在日本剪辫穿西装,冯镜如成为第一批剪辫的在日华侨,承受巨大压力。随后,留日学生掀起剪辫风潮,为抗俄运动和留学生维权做准备,即使清廷派公使干预,也无法阻止学生行动。周树人、邹容、陈独秀等人纷纷剪辫,成为时代象征。
剪辫风潮逐渐传回国内,江南的新式学堂学生、新军、新式警察开始偷偷剪辫,虽然初期只限少数人,但辫子已不再是绝对红线。清廷内部开明派也尝试推动改革,但保守势力反对。1910年资政院议案通过剪辫议题,清廷上谕仍不允许,但实际上已默认民间可剪辫。1911年上海举行声势浩大的剪辫大会,学界也纷纷响应,学生剪辫已不再惧怕处罚。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四行省宣布独立,清廷权威崩塌。在袁世凯推动下,1911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上谕,允许臣民自由剪辫。至此,官方层面废除了辫子。两个月后,大清灭亡。
值得注意的是,剪辫阻力最大的并非清廷,而是普通民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民国时期,政府还曾派军队下乡强制剪辫,甚至造成意外伤亡。直到1928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禁蓄发辫条例》,才彻底规定公民剪去辫子。
简而言之,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两点:今天中国人自由剪辫的权利,是由先行者以勇气和牺牲争取来的;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冒险的人来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