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贫寒,从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展现了非凡的雄才伟略。然而,他也是个典型的“过河拆桥”之人,建立大明后,开国功臣多被诛杀,这让他在历史上备受争议。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恩情和故土,却有着极深的念旧之心,尤其是在即将登基、衣锦还乡之际,他的一系列举动令人瞩目,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
元至正十三年,也就是1353年,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崭露头角时,有两人投奔了他——刘大(后改名刘英)和曹秀。朱元璋得知他们的身世后,感动不已,立即任命他们为贴身侍卫,视如心肝宝贝般保护。即便日后登基为帝,在一次又一次诛杀开国功臣的过程中,他们始终未受牵连。两人多次请求前往前线建功,但朱元璋坚决拒绝。其实,刘大和曹秀武艺平平,能力一般,朱元璋重视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念旧。
朱元璋17岁那年,家庭连遭厄运:四月初六父亲去世,初九大哥去世,十二日大哥的孩子去世,二十二日母亲去世……短短二十天,家中先后失去亲人,悲痛至极。年少的他孤苦无依,为了给家人入土为安,他找来几张破草席,将父母和兄长的遗体裹好,拉着门板去找地主刘德,希望能得到一块土地安葬亲人。然而,刘德非但没有施以援手,反而羞辱了朱元璋,将他赶走。危急之时,邻居刘继祖慷慨赠地,让朱元璋得以安葬父母。刘继祖的儿子正是后来成为朱元璋贴身侍卫的刘大,这份救命之恩,朱元璋铭记在心。
生活依然艰难,为了生计,朱元璋选择出家,目标是皇觉寺。在这关键时刻,他的干娘汪大娘出手相助,卖掉家产,帮他顺利入寺,确保了朱元璋能活下来。曹秀也因此成为朱元璋的贴身侍卫,二人从此与朱元璋结下深厚情谊。
元至正二十六年,元帝国摇摇欲坠,朱元璋即将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这一年三月,他得知老家濠州被收复,激动得泪流满面。适逢父母和兄长的忌日,他决定衣锦还乡,回到童年的故土。朱元璋带上刘大和曹秀,抵达濠州钟离时,发现故乡仅存不到二十户人家,战火和流离让乡土凄凉。他走进老院子,沉默良久,回忆起儿时艰辛的岁月。乡亲们战战兢兢地探头,唯恐触犯大官。朱元璋认出童年玩伴刘添儿,笑着呼喊“重八”,引得乡民沸腾,但得知他即将称帝后,纷纷收敛激动,谦卑下跪。
朱元璋扶起乡亲们,赐粮银,并作出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每家赏赐土地二十到三十顷,十年免征税赋,使昔日饥寒交迫的乡民一夜之间成为大地主。此外,他前往父母祖坟,重新增土扩建陵墓,并任命刘大和曹秀为守陵官,世世代代守护家族墓地,享受皇室照拂。这份信任和厚重恩情,从大明建立前延续至王朝终结。
朱元璋的宽厚不仅表现在对亲故和乡亲上,也体现在对旧日仇人身上。当年地主刘德曾拒绝帮他安葬父母,如今朱元璋衣锦还乡,刘德战战兢兢躲避,朱元璋却亲手扶他起身,并赏赐三十顷良田,这份大度和恩德,比汉高祖刘邦更显宽广。刘邦虽然有恩有怨,但在封赏亲属时,曾因旧怨让兄嫂家独子刘信受限,留下终生尴尬。朱元璋则不计前嫌,以实际行动回报旧恩。
有人认为朱元璋对乡亲们的优待是作秀,但不管外界如何评说,他对汪大娘、刘继祖及故土的真情厚意,实实在在留在了历史中,展现出一个皇帝的另一面——念旧而宽厚,既有铁血手段,也有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