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而它的主人公就是赵括。赵括之所以成为这个成语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一次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这场战争中,秦国大将白起以少胜多,痛击赵军,最终斩杀了赵军45万人,赵国因此受到了重创,几乎元气大伤。
按理来说,赵国遭受如此重大损失,秦国应该趁胜追击,一举消灭赵国,彻底摧毁这个敌国。然而,直到秦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之前,赵国依然没有灭亡。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难道秦国国君真的是傻子,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显然不是。
长平之战虽然双方都损失惨重,但从总体来看,赵国的损失更加严重。赵国不仅军队被击溃,国库也几乎空虚,而白起的军队还在继续进攻。内外夹击之下,赵国确实面临着灭国的危险。而与此同时,秦国还在向其他诸侯国发动攻击,威胁到韩国的生存。为了自保,韩赵两国联手,通过重金游说秦国丞相范睢,希望能借助他的力量阻止秦国继续进攻。
不得不说,韩赵两国确实选对了帮手。范睢成功说服秦王,要求赵国割让六座城池后撤军,这为赵国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可是,当第二年秦昭襄王计划再次攻打赵国时,白起却不愿出征了。这个决定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谈到秦国。当初白起准备全力进攻赵国的时候,秦王却突然下令撤军,这让白起非常愤怒。然而,王命不可违,他只能忍气吞声,撤军回国。到了第二年,秦王再次派王陵去攻打赵国,结果王陵失败归来。白起虽然刚刚从重病中恢复,但对于秦王的再次命令,他依旧推辞不愿出征。他认为,如果继续进攻邯郸,其他诸侯国很可能会联合起来进行干涉。虽然秦国强大,但毕竟不是全能的,不能孤军作战与各国为敌。而且,长平之战的胜利虽然让秦国取得了显赫的战绩,但赵国的伤亡只是暂时的,秦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战力受到了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国联合其他诸侯,足以重创秦军。因此,白起坚决认为不应该再继续攻打赵国。
然而,秦王并不听从白起的忠告,再次派了王龁进攻赵国。但王龁久攻不下,不仅没有取得胜利,还在一次偷袭中惨败。白起听闻此事后,痛心疾首,叹息不已,这让秦王非常恼火。最终,秦王下令强迫白起出征,而白起则因不愿执行这一命令,最终被秦王赐死。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白起拒绝攻打赵国,还有一层深层次的原因。一年前,尽管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国库充盈,士气高涨,打败赵国似乎指日可待。然而一年后,秦国已四面征战,国力渐渐消耗殆尽,周围的诸侯国对秦国充满敌意,众叛亲离。而赵国则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恢复,人民团结一心,国力迅速恢复。这种情况下,白起认为,再攻赵国已经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拒绝出征。
白起,这位一代名将,最终却因秦王的猜疑与面子问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在我看来,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失败不可怕,怕的是在失败中丧失信心。显然,赵国人民并没有因此气馁。通过一年的休养生息,他们不仅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反而变得更加强大。当秦军再次威胁赵国时,整个赵国人民团结一心,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园。而此时,白起所面临的,不再是赵国的军队,而是整个赵国的人民。白起虽然是一位顶尖的将领,但却没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善终,这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上一篇:战国和田玉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