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如一场大戏,每一幕都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历史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传递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至今仍让人难以完全理解。这座神秘的古国为何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如此众多引人入胜的瞬间?这其中,许多历史谜团至今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其中最令人好奇的谜团之一便是秦二世胡亥的继位之谜。
翻阅中国历史的任何一部史料,通常我们都会认为,胡亥是在赵高的帮助下,弑杀长子扶苏,才得以称帝。胡亥从小贪玩,对政治并没有什么兴趣,然而后来的史书却将他描绘成一个残暴、无情的君主,屠杀兄弟、以暴力称霸,甚至被历史定性为臭名昭著的暴君。但其实,真实的胡亥性格并不像后来的描述那样冷酷,他反而是个性格软弱的人。秦始皇对胡亥非常宠爱,尽管胡亥没有政治才能,但这层父子般的亲密关系,使得胡亥与父亲的关系不同于君臣,更像是父子之间的亲情。
然而,正是这份微妙的父子关系,使得赵高选择将全部的赌注压在胡亥身上,依托胡亥的软弱和对权力的无心,来实现自己的权力野心。千百年来,历史学家依据《史记》的记载认为胡亥的继位是赵高一手策划的。然而,2009年,一座汉代古墓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历史认知。考古学家在墓中发现了三千多枚珍贵的竹简,而这些竹简的内容大部分与《史记》中的描述基本一致,但在《赵政书》这部竹简中,竟然揭示了一个与传统史料完全不同的事实:秦始皇临终时,确实将皇位传给了胡亥。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将皇位传给胡亥,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虽然胡亥的能力远不如太子扶苏强大,但也不至于像《史记》所写的那样完全无能。细究历史,很多重要的线索和细节都能为我们揭开谜团。
首先,太子扶苏在秦始皇临终时并不在身边,而是在边疆驻军,这说明秦始皇对扶苏并非非常宠爱。历史上很少有帝王会把太子派往危险的边疆地区。秦始皇虽然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但他自己也知道这只是空中楼阁,若真能长生,怎么会为自己修建如此庞大的陵墓?扶苏被派往边疆,表面上是为了巩固防线,实际上却有些许冷落的意味。这也让人不禁思考:秦始皇为何对扶苏冷淡?
原因很可能在于,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而扶苏与保守派的支持者坚持分封制,两人发生了激烈的分歧。扶苏代表了保守派的立场,反对秦始皇的改革。这让秦始皇渐渐疏远了扶苏,甚至担心扶苏在自己死后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政治遗产。因此,秦始皇决定传位给胡亥,而非扶苏。
此外,当时的秦始皇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活不过多久,他在巡游期间,病重得几乎无法再见到扶苏。为了避免遗诏被篡改,秦始皇最终决定把皇位传给胡亥。而在此时,李斯等人也建议立胡亥为帝,以避免宫廷内部可能出现的争斗和手足相残。这个决定在秦始皇的眼里,似乎是一个较为温和且无风险的选择。
尽管如此,赵高却没有满足于仅仅维持胡亥的皇位。他看透了扶苏的刚烈性格,认为扶苏一旦即位,定不会容忍自己,这使得赵高最终伪造遗诏,迫使扶苏自杀。扶苏的死,在当时极其令人费解,因为他从未亲眼见过父王最后一面,但竟然听从了伪造的遗诏,顺从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时,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扶苏会如此听从?答案或许就在于他生前的孤立无援与秦始皇的冷落。历史学者《赵政书》中的记载表明,秦始皇在临终前,已经深知自己病重,无法等扶苏回国,且担心遗诏被篡改,因此最终决定由胡亥继位,以避免宫廷争斗。这样的决定看似不合常理,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秦始皇也只能作出这样一项权衡。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会将胡亥描写得如此黑暗呢?这主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曾一度计划废除太子刘据,改立自己的幼子为太子。这个决定引起了司马迁等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太子刘据具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是皇位的最佳人选。司马迁通过对胡亥的负面描写,实际上是在为刘彻提个醒,强调长幼有序、立继承人必须谨慎。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在记载历史,也是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深刻的政治警示。
胡亥与赵高的权力篡夺,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权谋故事之一,而这一故事的传播,也让人们深刻反思权力、继承与责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