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1日上午,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举办了《广东古代玉器的传承与融合》专题讲座,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全洪主讲,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主持。讲座面向玉雕技艺传承人群及高校学生,系统梳理了广东玉器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岭南玉器的文化传承与多元融合特征。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主持讲座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全洪主讲
讲座伊始,全洪老师以中国用玉传统为背景,阐述了玉器从新石器时代的祭祀礼器,到商周时期制度化和人格化,再到汉代形成独立文化体系的演进历程。他强调,玉器不仅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更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随后,全老师将视角聚焦广东,指出岭南玉器虽起步较晚,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峡文化已出现具有本地特色的玉器加工。玉琮、玉环等器物明显受到良渚文化影响,同时发展出带角石玦等独具地方风格的器型,展现了早期文化融合的特征。

讲座现场
讲座核心部分围绕南越王墓出土玉器展开。全洪老师以丰富的考古实物资料,详细介绍了墓中出土的244件玉器,包括玉璧、组玉佩、玉容器、玉衣等,并从功能角度将其划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装饰用玉和器用之玉四大类。他指出,这些玉器不仅在造型、纹饰与工艺上承袭中原传统,更融合了岭南本土与海外文化元素。如玉角杯的造型可能受到希腊“来通”(rhyton)角杯的影响,体现了南越国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早期迹象。此外,全老师还通过玉衣、玉璧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分析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工艺与纹饰方面,全老师结合大量图像资料,讲解了战国秦汉玉器中常见的蒲纹、谷纹、涡纹、龙纹、凤纹等纹样特征,以及切割、钻孔、透雕、圆雕等复杂工艺。他以“龙凤纹佩”“透雕龙纹环”等精品为例,指出南越国玉器在构图与技法上的高超水平,特别是“过墙雕”“活环链雕”等技艺,展现了岭南工匠的卓越创造力。

广州美术学院玉雕研修班学员认真听讲中
最后,全洪老师梳理了广东玉器在汉以后的演变。随着政治中心转移、丧葬习俗变化以及陶瓷器等生活用具的兴起,玉器在三国至唐宋时期逐渐衰落,直至清代因皇家推崇与翡翠大量输入才重新兴盛。尽管广东在清代成为翡翠贸易与加工的重要中心,但玉器并未像广彩、广绣等工艺一样成为外销主流,这反映了中西方在玉文化认同上的差异。
讲座尾声,全洪老师对广东玉器千年脉络的勾勒,引发我们深思:面对这份遗产,是将其陈列于博物馆,还是汲取其活的基因?南越王墓玉器的价值不仅在于材质与工艺,更在于其“融合”精神:承中原礼制,纳百越风情,甚至吸纳希腊“来通”的异域形制。这种文化自信与包容,才是岭南玉器的灵魂所在。

全洪回答学员提问
如今,南越王墓玉璧纹样化为冬奥奖牌“同心”的案例,正是传承与融合的当代实践。这启示我们:玉雕创作的核心不应是复刻古器形,而是传承那种“活化”传统的能力。我们应如汉代岭南匠人,既扎根中华文明主脉,又敢于面向世界创新。让玉石不仅讲述古老智慧,更诉说当代中国的气象万千。唯有如此,广东玉器传统才能从考古课题,转变为生生不息的文化实践。
上一篇:李菲儿,光脚丫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