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选择继承人时,其实已经心里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明白,长子刘禅资质一般,能力不足,但毕竟是长子,不宜轻易放弃。因此,他在立储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于是,他向诸葛亮请教意见。诸葛亮这个老谋深算的人说:“这是家事,可以问关羽和张飞。”关羽的回答很直接:刘封是义子,不能立为储君,废长立幼不合适,还是立阿斗(刘禅)最妥当。后来,关羽兵败麦城,刘封因此心生怨恨,认为关羽当初没有派兵救他,最终关羽身亡。
刘备去世前,将军事权托付给李严,把内政交给诸葛亮,这体现了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之间的政治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集中。但实际上,庞统和法正相继去世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认为刘备是“敲山震虎”,以防诸葛亮心生二意,但实际上,如果诸葛亮真有夺权野心,刘备一句托孤之言能阻止他吗?人已离世,语言再有威力也无法真正控制生死,刘备心里很清楚,所谓“震虎”并无实际作用。更何况,他还特意重用诸葛亮,嘱咐刘禅“与丞相共事,事之如父”,可见他对诸葛亮完全信任,如果真有防备,也不至于如此。
易中天在《三国》“永安托孤”一集中提出一个观点:刘备说的“君可自取”,并非让诸葛亮取代刘禅,而是让他在必要时考虑刘禅的两个弟弟。这个解释合理且有说服力。刘备临终时交代了两件关键的事情:一是诸葛亮可以自行处理阿斗的事务,二是让阿斗和两个弟弟都视诸葛亮为父。这两句话既体现了托孤的权威,也对刘禅形成了一种约束,如果诸葛亮心怀异志,他完全可以废掉阿斗。
诸葛亮在出仕刘备之前,家境靠近曹操势力范围,但他没有投奔曹操,而是选择了当时势力较弱的刘备。这背后体现了诸葛亮的道德洁癖:他认同刘备是汉室后代,而曹操则被视为“汉贼”。刘备深知诸葛亮的性格,明白他不会心怀篡位之心。因此,刘备临终的托孤之言,更像是一种激励,激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而非防备之计。
整个过程说明,刘备的托孤不仅是权力安排,更是对忠诚和道德的考验,同时也为刘禅和国家未来留下了稳定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