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通过统一六国,进一步扩展了国家的疆域,北征匈奴,南平百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历史上有很多争议。一些史学家认为他实施严苛的法令,剥削下层百姓,尤其是在修建皇陵、长城等工程时,征发大量劳动力,使得人民苦不堪言。正是这些过度的劳役和压迫,埋下了秦朝灭亡的种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后,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崩溃,那个梦想建立千秋万代帝国的始皇帝也未能如愿。
然而,不管怎么评价秦始皇,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打下后世发展的基础上。秦始皇时期修建的两项重要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值得一提。其一是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开通了便于军粮和物资运输的水路,使秦军可以顺利南下。另一个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秦直道。
秦直道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2年,是秦始皇在三十五年下令开工的,目的是从云阳直通九原郡。这条道路横穿中国的多个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关于修建秦直道的目的,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最为普遍的解释有几种:首先,它方便了秦始皇北巡;其次,它作为一条重要的军事运兵通道;再者,它也作为一个交通枢纽,连接了西北和中原。
这条道路的设计者是著名的秦将蒙恬。修建秦直道并非为了供人游玩,而是为了防御外族入侵。如果敌人来袭,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到后方,便于及时调兵。同时,官军通过这条道路,可以快速抵达战场。秦直道全长700多公里,穿越了沙漠、草原、丛林等各种复杂地形,修建难度极大。虽然工程在蒙恬被胡亥赐死时尚未完工,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也许有人会觉得,修一条路而已,没什么难的,增加一点人力和物力就能完成。但事实上,修建这样一条路需要克服极大的困难。许多边塞公路在时间的推移下,往往被沙土掩埋或被杂草覆盖,难以保存。然而,秦直道却一直沿用至今,西汉的昭君出塞就曾走过这条路,直到2000年后,秦直道的痕迹依然可见。
专家分析认为,秦直道能够保持如此完好,部分原因在于其土壤含有碱性成分,这表明当时的修路者可能加入了白灰等物质,抑制植物的生长。而且,铺设道路的土壤经过了高温翻炒和夯实处理,使得植物难以在这片区域生长,避免了杂草覆盖。
蒙恬非常细心地选择了将道路修建在子午岭的山脊上,而不是地势较低的峡谷等地方,这样一来,秦直道便不容易因泥石流或地震等自然灾害而被掩埋。最终,在蒙恬和公子扶苏的监督下,秦直道这条闻名遐迩的古老公路得以建成。